樊娜娜
高校体育旅游专业肩负着促进我国体育现代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的特殊使命,其在专业知识、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教育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1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与分析
1.1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体育旅游专业教育的态度有很大差异,大一学生的意愿程度呈峰状,以普遍意愿程度居多;大学二年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好,愿意学习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到84%和86%,不愿意学习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到7%和8%;大学三年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最差,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1.2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能否经常与辅导员沟通情况调查
据表2所示,大多数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并不经常找辅导员聊天,尤其是大一大三学生。由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可以经常找辅导员聊天的比例是45%,大二学生最多的比例是71.5%,而大三年级只有24%的学生能经常找辅导员聊天,另外76%的同学很少找辅导员聊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旅游专业大一新生没有摆脱高中时代对辅导员的恐惧心理;与此相比,大二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与辅导员接触更多,自然找辅导员聊天的人也会增多;而大三学生除认为自己成熟外,压力更大,专业社会实践增多,空闲时间更少,都使这一比例不断降低。
1.3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对兼职工作的适应性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对兼职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总体适应能力较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提高,但总体变化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种类较多,部分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性质与专业有关,如拓展师、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总体上说,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对兼职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强;部分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性质与专业有关,如促销、发传单、家教等,但两者之间的适应能力没有明显差别。
2 提高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研究
2.1重组专业课程体系,转变学校体育和旅游教育模式
课改需要社会应用,课改基礎得当。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分两个部分。结果表明,尽管有些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较高的水平,但不同班级的教师的整体适应能力仍较弱,仍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主。同一类教育正在使用,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改变学校体育教师和旅游教师的教学方式,确保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由于专业课程应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实践学习紧密联系,因此,在提供培训时,应注重教学方法,鼓励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与更多的旅游公司、体育旅游企业及社区、旅游景点等密切合作,推动和加强学生社会适应、专业体育旅游,满足教育需求。
2.2推进精神卫生和职业教育,建立稳定的咨询沟通机制
本专业起步阶段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验,针对测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及时引起咨询者的注意,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本专业中,学生追求教育的专业优势,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与热情。唯有热爱这个职业的学生才会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大学生活资源。发展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该能力包括方法的学习,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学业成绩的提高使学生对健康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学生意见的不断交流,建立了稳定的咨询交流机制。在这段时间里,辅导老师主动与学生交谈,其余时间则用来相互讨论问题和学生面临的问题。无论何时,交流都是学生的事,同学可与辅导员联系。
2.3优化教学环境、人员环境和校园环境
大学生具有实践技能,就业后能尽快发挥作用,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校,都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教学设备,艰苦的课程很难通过。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学的软件,他们是一群人,教学工作与外部利益直接相关,为了实现共赢,满足旅游行业的需要。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诸如实习、研究活动、建立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组织暑期社会活动等社会活动;要加强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使他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社会。通过实践,还能增强学生对失败的抵抗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 结语
社会性适应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长期的工程,它直接影响着国家人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充分整合社会适应教育,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如何实现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全面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