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玲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国家对全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要求相应提高,职业院校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现有的招生规模与体育行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之间仍有出入。因此,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与体育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本文将从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现状入手,进一步提出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改革建议,促进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提升体育行业技能人才输出效率。
当前,受教育改革与人们健康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服务行业发展。我国的体育服务行业,已经从原来较为单一的彩票行业朝着集休闲、娱乐、健身、文化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体系发展起来。而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让体育行业对应体育服务型人才需求急速增长,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缺口越来越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行业的发展。基于此,展开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研究,就显得意义深重。
1 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现状
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现状而言,主要分为社会体育、体育运营管理、体育保健康复、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等10个专业大类。其中,最受欢迎的三大专业为社会体育、体育运营管理、体育保健康复。到2016年时,我国职业院校中设置有体育服务类专业的院校有192所。尤其近几年,我国体育行业快速发展,对应服务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体育服务行业竞赛表演、赛事组织、比赛项目服务等模式多元化与保守的传统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化之间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国家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与改革中,重视体育文创发展、资本运营管理完善等,以促进体育服务行业发展。
2 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创新路径
2.1 建立专业设置贯通体系
为了适应当前体育服务行业多元化发展模式,让职业院校所输出体育服务人才在集健身娱乐、竞技表演、培训服务、电竞、体育动漫等为一体的体育蓬勃发展新业态中,共促体育事业发展,首先需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现状与差异,将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与体育服务行业发展机制同步构建,借助于“對接”模式,实现二者之间的贯通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设置完善,使其所输送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提高体育服务人才适用性。而对接模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与从业职业标准、其教学与岗位实践、毕业证书与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体育教育与终生学习。在此过程中,还需深入研究发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给予体育服务类专业学生深造学习机会,让体育人才选拔机制与职业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2.2 建立专业方向弹性机制
2015年,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对职业院校体育类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合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很多新兴体育发展业态,在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并没有设置对应专业。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输出体系。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结合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特色优势和体育行业发展现状,实现专业设置灵活性与弹性,引导基础扎实且发展较好的典型职业院校,增设新业态下的新型专业,严格考评,吸纳人才,拓宽体育教育专业与内容。另一方面,各大职业院校还应做足市场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体育发展新业态与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之间的联系,把握当前互联网形势下的体育服务类专业发展方向,让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一致,确保专业设置实现弹性和动态调整。
2.3 建立双创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输出,对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应该以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发展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与要求,实现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综合提升。因此,一方面,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明确教育改革目标,将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融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服务人才培养教育中,作为相关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与要求,实现双创素质人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另一方面,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做好体育服务专业标准制定与执行,让双创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中体现出来。借助于职业项目比赛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3 总结
总之,如今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服务人才输出,基本保持在固定数量内,人数也相对较少,所输出人才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基于这样的人才诉求与体育服务类专业教育现状,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与不足,还需及时应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对应解决策略,实现体育服务类专业设置的优化完善,让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趋于一致,进一步来提升职业院校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促进我国体育行业快速健康进步发展。
(作者单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