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丹
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我国高校教学中也不断地结合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为我国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高校的体育教学来发挥传统太极拳的重要精神和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强健体魄,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于此,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进而通过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体魄得到提高。
1 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的框架
1.1基于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的教学理论
目前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的教学框架是基于太极拳自身的特性和学校的教学模式而制定的教学理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主义建立学生特定的心理认知。在体育教学情境之下,教师要针对课堂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进而建立起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太极拳的形式和精神内核的研究,以此来更好的推动学生对太极拳的知识掌握。
1.2混合式的教学框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教学活动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混合式的教学框架,来推进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的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框架教学,也应该如此。首先,教师必须遵循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其次,在传授太极拳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手段,通过幻灯片、新视频等方法,来深入推进学生对于太极拳内容的学习。最后,如果想要提高高校太极拳的教学,那么教师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太极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感受太极拳的独特美感,并且结合多种框架进行混合式教学,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1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目标
在高校體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中,如果想要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那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太极拳的重要性,进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感悟等,推进学生进行太极拳的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太极拳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的美。其次,教师要努力通过教授太极拳来强健学生的体魄,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内容
在高校的太极拳教授过程中,要涵盖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方法等方面。而且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而且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并且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了解。学生可以在线上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在线上通过老师的实际教授,来参与到练拳的过程中,而且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线上布置作业,使学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来完成太极拳的打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2.3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方法应该积极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答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讲授。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太极拳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成以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对太极拳的理解。而且教师在讲授完太极拳的打法以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了解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最后,教师通过问答法,来考核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
2.4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评价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把太极拳体育课堂的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出勤、课堂表现、期末成绩。这样学生在教学评价的激励下,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并且推进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与理解,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项目之中,而将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框架,是立足于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的教学理论和混合式的教学框架来进行的,而高校体育民族传统项目太极拳混合式教学中,要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为导向,不断激励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高校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与推广研究;课题编号:GJB1421598。
(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