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明
爷爷说,他是第一批农场建设者;爸爸说,我们这里原来叫作“中捷友谊农场”,是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友谊的象征。我对爷爷和爸爸说的话似懂非懂,直到最近,妈妈带我参观中捷斯友谊博物馆,我终于了解了那段历史。
走进博物馆大厅,正面的墙上是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用醒目的颜色标示出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的位置。这就解释了博物馆名称的由来——它是中捷两国友谊的见证。大厅左侧墙壁上镶有八个金色大字——“艰苦创业,勤俭办场”。妈妈说,这八个字是中捷友谊农场精神的高度凝练。
我们随解说员行走在各个展厅里,感受着中捷友谊农场的创业文化、友谊文化以及奋起文化。
在A厅里,展示着很多老照片,照片中的景色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荒地。听了解说我才知道,这就是我们中捷友谊农场成立之初的样子。再往前走,只见一辆辆老式拖拉机停放在展厅里,有的还算完好,有的车身已经锈迹斑驳了。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机械设备,听妈妈说那些是播种机、脱粒机……解说员介绍道,这是1956年友谊农场建场时捷克斯洛伐克赠送给我们的机械设备,有农业拖拉机、撒布机、自走式收割机、播种机、维修车等。顺着她的指引,我看到了很多当时的老照片,有捷克斯洛伐克专家組装机器的照片,有农场成立大会的照片,还有成立大会的消息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照片。我慢慢浏览,似乎在随着历史行走,似乎同脚下的这片土地一起新生。这时,八尊与真人等高的铜像进入了我的视线,解说员说铜像的原形是当年支援农场建设的八位专家。整座博物馆最重要的主题便是纪念他们,中捷友谊的纽带靠着他们来维系。是啊,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中华民族是感恩的民族。
走进B厅,墙壁上的题词让我心绪激荡——不吃苦,不流汗,难能战胜大自然;吃大苦,流大汗,誓死改变盐碱滩。妈妈说,这是当年建设农场时垦荒战士们的铮铮誓言。如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他们豪迈的气概。在这里,我看到了建设者们当时居住的窝棚模型,还有他们使用过的铁锹、簸箕、荆条筐……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工具。这是前辈们坚苦奋斗的见证,是他们用热血和青春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今天!
在博物馆里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家乡的历史,更看到了一代代建设者的艰辛付出。我觉得自己也随着家乡的发展而一路成长。
走出博物馆时,太阳正当空,我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了!
[评 改]
用爷爷、爸爸的话为参观博物馆作铺垫。
介绍了博物馆的由来,并做了相应解释。
详尽地介绍了博物馆一个展厅内的陈设,以及展品的历史背景。
由所见之景抒发心中的感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
结尾处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小作者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总 评】 小作者引领我们参观了家乡的博物馆,我们如同穿越了时空,来到1956年农场建立初期,看到了外国专家的指导,见证了第一代建设者的辛劳奋战。博物馆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很多陌生却又熟悉的景物,小作者有详有略地抓住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展现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是一篇不错的游览习作。
(讲评教师 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