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份情怀

2021-11-27 02:27蔡昂书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孔夫子吃货苏轼

蔡昂书

“一份味道入口,一缕情思入心。”

这不是名人名言,是我资历尚浅的人生感悟。曾经,在深秋的旅途中,为解舟车劳顿,随意寻一个大排档,吃一份香辣适口的酸辣粉,或一份异香扑鼻的过桥米线。大排档的小吃,最能代表本地人们的口味,是最接地气的烟火。它的诱人,用川流不息的食客数量表现出来,匆匆过客偶尔尝一口,印象就会深入到骨子里。酸辣粉也好,过桥米线也罢,只要一碗下肚,暖了身子,更暖了心灵,那是一份踏实、一份惬意。

饮食文化,既有士绅的高雅,也是最接地气的普众文化,民以食为天嘛。达官贵人要吃饭,平民百姓也要吃饭,这是基本生存的必备条件。也因此,美食的制作、创新、发展,大多来自民间。比如腊肉,就是民间为储存食物,而不得已为之的办法;美酒,同样是储存食物不当的产物。追本溯源,加工食材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河南商丘人钻木取火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烹饪方法非常简单,如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煲,用泥裹后烧;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等等。再后来,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人类开始以豢养的方式达到肉食的自给自足,免去了狩猎的不确定性,使人类生存更有保障。神农氏“耕而作陶”,制作陶器;尝百草,实现了可食药材的品种多样化,才有了酒、醢、醯(醋)、酪、酢、醴等加工后的食物。但对于今天的美食家而言,这些仅仅是食物最基本、最原始的制作方法。

吃与文化,本為大俗大雅的关系,却能被各阶层接受,体现了俗和雅的对立和高度统一,有文字为证,从春秋、唐宋名家们的诗词文赋中,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可见一斑,孔夫子在《论语》中无数次提及美食,“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虽是讲祭祀时对祭品的要求,实则道出对祭祀本身的恭谨,也对饮食提出了要求。曾经听过马三立的《吃元宵》,其中的孔夫子,为了和众徒弟填饱肚子,与店家做了个文字小游戏,将“一文钱一个”的价格表改成了“一文钱十个”,师徒三人才得以用十个元宵和数碗汤,对付了一个半饱。调侃归调侃,作者是敬仰孔夫子的,让一向严肃的孔夫子多了诙谐、机智,让圣人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今天,我们加工食物如何之精细,工艺如何之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表述。给我这等普通人直接的感受就是“好吃”!叫花鸡不就是“煲”制的吗?不同的是,我们的叫花鸡,是经过各种调味料腌制入味之后做出来的;铁板鱿鱼、烤肉不就是“焙”制的吗?在先人智慧的基础上,今天的美食才更名副其实。曾不止一次感叹:这世上怎么有这么多好吃的!且不说闻名世界的四大菜系,不说宫廷盛宴的满汉全席,就是中国现存的小吃,就能让人魂牵梦绕。陕西的肉夹馍、天津的煎饼馃子、武汉的油炸臭豆腐、新疆的烤馕、云南的鲜花饼、河南的胡辣汤……数不胜数。中国每个地区,都有三四十种特色小吃,所以,身为中国人,我骄傲地说自己是一个“吃货”。

一名普通人也能做一名吃货,恰恰也折射了社会的进步。今天已经不是物资匮乏的时代了,我们已经脱离了满足果腹的困难时期,可以自由选择食物了,这是发展的表现。随便走进一个菜市场,瓜果蔬菜、鱼虾海鲜、奶蛋肉,应有尽有;随便走进一家餐馆,煎、炒、烹、炸、自助火锅,随便你点。也正是物质的极大丰富,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才培养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吃货。

我是吃货。我满足于美食刺激味蕾的口感和赏心悦目的外形。比如,一盘烤鸭,削成薄片,配上一张薄饼,几根白玉葱丝,一点秘制酱料,入口咸香,鸭皮酥脆、肉质软糯,葱丝的味道瞬间开启味蕾之门,美妙不可言说!

近几年,“吃货”成了网络热词,成了美食家的代名词,于是,喜欢美食的人,皆光明正大地自嘲——我是“吃货”!其实,除了孔夫子,古代很多名士,都是“吃货”。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这是大文豪、大“吃货”苏轼的诗文,他用《老饕赋》证明自己喜欢的美食涵盖了所有食材,这也体现了苏轼的智慧。苏轼被贬黄冈时,闲来无事,他最好的休闲方式就是做美食。他发现当地人不会做,也不喜欢吃猪肉,因而,猪肉很便宜。被贬的官员,囊中羞涩是合乎逻辑的,因此,我们断言,苏大学士吃不起贵的食物。但苏轼并没有沉沦,而是吟着诗,买来一块猪肉,再吟着诗,庖厨。“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每日起床后,打一碗自己独创的猪肉吃,好不逍遥自在。在偶然一次吃过正宗东坡肉之后,我眼前呈现出东坡先生轻捋长髯,手执竹箸,两眼放光,直奔那红亮的酥肉而去的景象。其实,当时的我也是两眼放光,盯着那碗肉,口水肆意。区别在于,我才疏学浅,吟不出传世之文,只能连声赞叹:好吃!好吃!

苏轼谈及“吃”的诗文,多达四十余篇,可见,这位大文豪对食物的要求多么讲究。不仅如此,这位老先生还“护食”。他被贬海南儋州时,发现生蚝是美味,写信告诉家人不要传出去,不然朝廷上下都来儋州吃生蚝就麻烦了。老先生对吃有研究,对人性的研究,更是深入骨髓。“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将饮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上升到了最高维度。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对于一个时代而言,饮食的丰富,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饮食文化的繁荣,为大众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二〇二〇年,我国圆满实现了全面脱贫,为世界消灭贫困,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居安思危,还加大力量巩固脱贫成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的大背景下,居安思危的必要防范措施。“光盘行动”掀起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餐桌新风;“理性消费”有效遏制了大吃大喝之风。今天,杜绝餐饮浪费的制度在各地相继出台,节约粮食也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要工作。这是将“治大国”与“烹小鲜”的又一次有机结合。可见,饮食是哲学、是政治、是民生,更是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理想和情怀。

(作者系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孔夫子吃货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圈里事儿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
吃货笑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