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孤独”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2021-11-27 02:00龙雪峰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鲁滨逊荒岛孩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是一种孤独却不寂寞的心境。

纵观世俗,有的人在孤独中迷失了自我,陷入自怨与自卑;有的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独处,进而养成了高度自律的习惯。孤独有时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如何与孤独相处,则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行事能力,甚至是人生的高度。

所谓君子慎独,大抵就是孤独的最高境界吧。

读罢《鲁滨逊漂流记》,我不禁思考:鲁滨逊的孤独是属于哪种类型呢?

正如书中所言,“这些东西我都有,而且相当充足,即使以后弹药用尽了,不用枪我也能活下去。但我感到自己前景暗淡。由于我被凶猛的风暴刮到这荒岛上,远离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正常的贸易航线有数百海里之遥。”

尽管海难后生活逐渐稳定,物质上逐渐充实,但鲁滨逊很快遇到了精神上的折磨——孤独。整整二十八年的独处时间,他被迫沉浸孤独中,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放弃能够走出荒岛的希望。我们常常把现代生活中的孤独状态称作“空岛”,而鲁滨逊不仅精神上如此,灵魂上也处于隔阂状态,就算能妥善处理岛上遇见的和潜在的问题,但都不能阻止孤独的侵蚀,就像海浪侵蚀一样,不断侵蚀他的内心。总而言之,鲁滨逊的孤独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精神上常受摧残而积累起来的孤独。

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同的,且每个人不同的孤独反映了其生活状况。但鲁滨逊这种从精神和物质上同时孤独的个例,是值得我们去分析的。

那么,鲁滨逊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呢?

神经刺激、自我意识拯救,在迷茫、思索、求理、振奋、坚实、重蹈、沉沦中辗转反复,鲁滨逊在与自己、与自然的“对话”中,悟出了一件事:消极的孤独只会磨耗自己的岁月与意志。于是,鲁滨逊便在孤独的状态下,与自然为伴,与山水林木相守,孤独的生活迫使他和自我、自然对话,不仅承受了孤独,还学会了怎么和孤独共处。

这样来看,孤独其实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一个人总是要学会孤独的,生命是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个人的。我们来这世界上,有家人、朋友、爱人等,热热闹闹地过着,因为没有体会到孤独,所以我们忍受不了孤独,更不必说像鲁滨逊一样孤独二十余年。但是,孤独不曾离开我们,它如影子,而鲁滨逊因为他的选择,只是将影子放大。

于是乎,怎样面对,如何学会面对孤独,便是我们一项必要的成长。

我将孤独分为两种:“积极的孤独”与“消极的孤独”。其中,“积极的孤独”如贾平凹所言:“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这是一种主动选择并享受的状态。

根本上看来,真正的孤独者是享受孤独带来的清静、深思、自由,不必刻意假装合群,去做违心的随声附和,去强融一个圈子;不必违背自己的真心,放弃尊严,低声下气;不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生命,带有目的性的去交朋友,去攀富贵,去做内心极其不情愿的事情。孤独的人是从来不需要别人任何同情的,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可怜,而是拥有真正财富的人。从这方面看,真正孤独者其处理孤独方式与其他人截然不同,同样,其人生高度也与消极孤独者截然不同了。

在與众生产生距离时,积极孤独者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况且唯一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己需为自己负责,因而我们必须学会孤独。

因而,消极孤独与积极孤独最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在多高的地方看待人生,又看向了多远,三层之下,满目疮痍;三十层之下,尽是风景。积极孤独者眼中的世界,或许是祥和而又可爱的吧。

鲁滨逊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但读罢全书,无论何人都能明显感受其落难后的孤寂。而他在一步步地沉沦与思索的反复中迸出个黑色幽默,他更加了解与享受了此次冒险,这正如他原本想冒险的目的。

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道:“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因为孤独本身并不全是消极的,只是当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和面对时,我们的境界却低了下来。但孤独并非是令人沉沦与弃世的,而是令人宛如古代小说中世外高人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浮尘躁世中窥见自身存在意义。

作者简介:龙雪峰,男,笔名蜀石、月胭脂。系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攀枝花文学》《中国诗》《参花》《小小说月刊》等,偶有获奖。著有《龙雪峰小小说选》。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鲁滨逊荒岛孩童
Do Softly Pray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荒岛求生记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童年之歌
荒岛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