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隐市余思坑

2021-11-27 02:00罗捷媚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廊桥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桃红李白。如此明媚的春日,我避开尘世的喧嚣,取道温州平阳余思坑,寻访百年隐市余思坑。

余思坑(又名俞施坑),缘于民国《平阳县志》的“俞施坑有小市”之说。市者,隐也。我想一个被当地人戏谑为土著部落的小山村,却有着五代愿齐开基的吉祥寺和著名诗僧木鱼法师的足迹,由是,这“小市”确是值得探访了。

从平阳县城出发,往南雁荡山深处走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一个U字形山谷,这就是余思坑了。下了车,迎面是一座宫殿式重檐三层廊桥,叫开泰廊桥。开泰廊桥如一條巨龙横跨在一条宽阔的小溪上。桥栏、座椅和桥顶皆用木头做成,一律以红为底色,鲜艳夺目。桥顶雕刻有富丽堂皇的壁画,在桥上走,恍若走在颐和园的长廊。据说这原是一座石板桥,在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初三,一场飓风暴雨,山洪暴发,一夜之间,石板桥就无影无踪了。直到二〇一一年九月,由民间集资重新修缮,才建成如今的开泰廊桥。

站在桥上,凭栏远眺,整个余思坑尽入眼帘,一排排的房子一面临水,一面靠山。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屋子后是山,有靠山;门前是水,水生财。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有山有水,对人的心和肺有极大的益处,可见余思坑人既懂风水也很讲究养生。

溯流而上,沿着溪边的石板路往村里走,春日的余思坑,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盈满诗意。溪流是由五条小溪汇合而成,溪流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此地偏僻,游人稀落,倒增添了几分清幽古静。不经意间,就到了村尾的通瑞硐桥边。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很特别,是用石纵联砌而成的单孔八字形石拱桥,没有桥墩,也不用水泥砂浆,桥面铺着石块,两边用石压边。通瑞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历经几百年的溪水冲刷,依然固若金汤,我不禁为余思坑先辈能工巧匠的智慧慨叹!

余思坑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建村到现在有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了。村子四周古道纵横,贯通大垄岭、洗马岭、樟山岭、旱田岭、余山岭、庵基岭、廿亩岭、半岭宫岭。如今我脚下的每一步,或许就重合了五百多年前的脚印呢。

余思坑的风貌保留着原始古朴,没有饭店,更没有客栈。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敲开当地一户人家,说明来意。主人非常热情,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焖芋头、焖山坑大鲤鱼、炒花蟹、炒年糕等地道的本地菜。炒年糕,我可是平生第一次听说,觉得特别好奇,况且过年也过去好几个月了,怎么还有年糕吃,不会变质吗?主人见我有疑虑,便告诉我,他们的年糕是用稻草灰浸泡过,保鲜期很长,能达半年之久,比用冰箱保存更有风味和持久。我用筷子夹了一块炒年糕放进嘴里,入口松软,鲜美爽口,滑而不腻,还有一股淡淡的稻香味。

一方水土一方民,真没想到,藏在深山野岭的村民,却有着如此的智慧!

余思坑以俞氏和陈氏为两大主姓,俞氏始祖在俞思坑更是有着引以为豪的历史渊源。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百年隐市余思坑行走,我心安然。

作者简介:罗捷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作品》《海外文摘》等省级以上刊物,出版有《吾乡吾村》等三部散文集。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廊桥
爱在廊桥
无钉桥梁的传承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自驾游中国廊桥最多的县
中国廊桥家族纵横风雨两千年
廊桥追梦
记忆中的廊桥
人与神的共享
风雨“蜈蚣桥”
廊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