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深度学习源于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建构过程。我国学界一般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的一种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教育要重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多思善问、大胆质疑、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幼儿教育中,探索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运用基于实践探索的深度学习方式,培养幼儿在需要解决真实问题的游戏情境中,采取主动的学习方式,抽象出核心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迁移至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中,提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期开展深度学习的特殊机理
(一)幼儿期是好奇心最为丰富的时期
深度学习从动机情感上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身心愉悦充实的学习状态,是个体以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为总和的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投入。学习动机对于幼儿的学习模式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从而获得深度学习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对探究新奇、未知事物的欲望,源于他们内心潜在的好奇心,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探索学习兴趣,同时启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并能较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能力提升。
(二)操作学习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深度学习从认知的角度上看,是学习者调动已有的知识参与学习,获得整合身边资源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向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幼儿思维的过程与操作实物的动作不可分割,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让思维过程呈现外显状态,思维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决定了通过操作活动将思维过程外显出来的可操作性。解决问题需要借助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幼儿在玩具(客体)和操作活动感性经验以及外部思维辅助工具反复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操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新问题、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和推理,并展开想象,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游戏中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点
深度學习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强调学习者社会意义上的个体参与、积极建构和发展。“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意义的学习。在游戏中,“自我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长久保持并使用,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自信心、伙伴意识、交往技能、探究与想象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等,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帮助幼儿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二、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一)明确教师在深度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幼儿深度学习的根本保证,是教师明确自身所处的主导作用,从而进行的有效引导。在每次学习活动前,教师应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发展有周密的安排和细致的预设,分析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以实际生活为主,制定活动内容和适宜的发展目标。合理综合利用相关资源,契合地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设计问题情景,借助问题的提出,巧妙引发幼儿的自主思考。同时,阶段性组织活动评价,积极引导幼儿对活动环节进行思维延伸,帮助幼儿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实际应用
(二)树立以尊重幼儿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的主导理念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从而决定每个幼儿因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和原有经验的个性差异,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深度学习中,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向以及内容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树立以尊重幼儿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的主导理念,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
(三)建立深度学习活动中师幼间的良性互动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同教师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与动态过程,是教师专业理念、能力、手段及行为相结合的表现,是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其身心整合参与的过程,是主动投入的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
(四)提升引导深度学习的多层复合专业知识
教师要运用自身原有的和保持学习状态时刻更新的学科、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原理等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引导幼儿开展学习活动。
(五)合理控制深度学习问题的难易程度
幼儿的深度学习,不是对超越幼儿认知能力的高难度知识的学习,更不是等同于“小学化”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的学习。幼儿期的思维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真实的游戏和生活情境中,融入幼儿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思想,有助于幼儿对现实问题情境的理解。
例如,建构区在主题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车速带来的冲击,引发了幼儿对“斜坡”产生了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孩子们不断的进行“复制粘贴”,教师“引”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能让“斜坡游戏”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斜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们通过前期经验的积累,对于生活中的斜坡更加的敏感。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引导幼儿以实地看一看,玩一玩的方式,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幼儿对“斜坡”的认知经验。教师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给与幼儿时间和空间上的满足,鼓励亲身实践,实地寻找这些材料然后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贴近真实生活、带有真实任务的学习情境,以生成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提供基于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需要运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高阶思维来解决,并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