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2021-11-27 13:48陈梓文黄林生李杰
中外医疗 2021年27期
关键词:臂丛上肢组间

陈梓文,黄林生,李杰

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528000

上肢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手术形式之一,在术中麻醉非常重要。麻醉指的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让患者暂时失去感觉,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1]。在上肢手术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见方式,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滞周围组织及支配区域的神经传导。但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采用盲探法进行,穿刺难度大,对操作技术要求高,穿刺准确率低,容易引发神经阻滞不全现象[2]。当前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在神经阻滞麻醉中,超声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可以在精准定位条件下予以穿刺,并对药物分布予以观察,保证了麻醉效果[3]。该次从2019年5月—2020年5月方便择取56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56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5:13,年龄最大60岁,最小27岁,平均(40.52±11.23)岁;体质量最多95 kg,最少48 kg,平均(70.52±1.85)kg。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6:12,年龄最大61岁,最小28岁,平均(40.39±11.30)岁;体质量最多94 kg,最少49 kg,平均(70.48±1.77)kg。纳入标准:均行上肢手术;均对该研究内容知晓,主动参与;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神经阻滞相关禁忌症者;存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存在心肺功能障碍者;神智不清者。以上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体表解剖位置定位穿刺,之后通过神经刺激器诱发神经支配区肌肉肌颤搐电流,待电流从0.8 mA下降到0.5 mA,同时伴随神经支配区肌肉震颤时,将10 mL罗哌卡因(批准文号H20140763)注入,完成神经阻滞。研究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过彩色超声诊断仪引导穿刺,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10 MHz,神经阻滞刺激针选用22~24号(25~50 mm)。通过超声探头对肌间沟臂丛神经予以扫查,按照前斜角肌向外下方对目标神经干予以确定,之后利用超声探头再次扫查,在横断面下对动脉、神经予以观察,以探头长轴平面内的方法穿刺,边进穿刺针,边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及方向,待其到达神经之后,将神经刺激器启动,诱发神经支配区肌肉肌颤搐电流,待电流从0.8 mA下降到0.5 mA,同时伴随神经支配区肌肉震颤时,将10 mL罗哌卡因注入,完成神经阻滞。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麻醉总有效率、麻醉指标、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①观察组间麻醉总有效率:显效为患者术中感觉无疼痛;有效为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正常手术;无效为疼痛明显,无法正常手术,需重新麻醉。(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麻醉总有效率。②对比组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疼痛评分。③比较组间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流速、血流量、阻力指数以及搏动指数)。④统计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寒战等。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麻醉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有关麻醉指标对比

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麻醉完成时间比对照组短,麻醉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长,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指标对比(±s)

?

2.3 两组患者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两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研究组舒张末期流速高于对照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以及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8/28),其中血管神经损伤3例,止血带反应2例,寒战2例,惊厥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6%(22/28),其中血管神经损伤6例,止血带反应7例,寒战6例,惊厥3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2,P<0.001)。

3 讨论

上肢骨折患者在临床上往往需要通过手术复位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复位可显著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虽然该项手术并未对麻醉平面提出较高要求,但亦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与呼吸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因此将进一步加重其手术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5]。当前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老年骨折现象发生得也越来越频繁[6-8]。加之多数老年患者发生上肢骨折的同时还会合并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因此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促使其手术风险提升[9-10]。臂丛神经阻滞是肩部以下上肢手术中比较常规的麻醉方式,以前穿刺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体表解剖标识进行,主要运用解剖定位的方式穿刺,于盲探下找到异感定位神经,由于穿刺手法、经验不同,加上个体化差异影响,所以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操作难度非常大,而且成功率比较低,同时甚至可能损伤神经、血管[11-12]。同时利用盲探法操作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无法精准地在适合位置注射麻醉药物,这也使得神经组织周围未得到充分浸润,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13-14]。

有研究显示,运用超声技术可有效提升阻滞成功率,在其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获得影响图像资料,操作过程中可直接进入神经周围,有效避开血管,准确定位神经,减少试针次数,有效性较高[15-17]。该次研究以该院上肢手术患者56例为对象展开研究,将其分成两组28例后,其中对照组患者均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患者则均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结果显示,以对照组为参照,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3.10±1.34)min比对照组(5.34±2.67)min短,麻醉完成时间(8.23±1.45)min比对照组(12.56±1.41)min短,麻醉持续时间(545.78±195.20)min比对照组(433.12±139.01)min长,疼痛评分(2.67±0.81)分比对照组[(3.89±0.56)分低(P<0.05)。在兰安光[18]研究中,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3.1±1.4)min短于对照组(5.4±2.7)min,麻醉完成时间(8.3±1.5)min短 于 对 照 组 (12.6±1.4)min,VAS评 分(2.7±0.8)分低于对照组(3.9±0.7)min,麻醉持续时间(545.8±195.2)min长于对照组(433.2±139.0)min,这与该次研究相近。另外,在该次研究中还发现研究组舒张末期流速高于对照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以及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使麻醉效果得到提升,保证镇静、镇痛效果,而且安全性良好。超声技术可以将血管与臂丛神经显示出来,进而对穿刺位置予以准确定位,尽量避免非目标神经以及重要血管的穿刺,可以直接到达目标神经,实现精准定位,以保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另外在用药之后还可以通过超声技术对药物扩展状况予以观察,了解神经周围结构,使神经组织成功率提升,避免风险事件发生[19-20]。

综上所述,对于上肢手术患者而言,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实施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时间,减轻疼痛,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具有较高安全性,临床价值显著,因此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臂丛上肢组间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