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娟 张时帆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内涵,成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可靠情感支撑,也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其特有的精神价值。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优秀传统精神,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不竭的主体动力。随着中国进入深刻变革着的“新时代”,作为社会意识的家国情怀其内涵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更新和嬗变。
首先,家国意识是家国情怀的情感基础。中国古代是以血亲一宗法关系统领的、存在严格的父权君权专制的社会,“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血缘关系跟政治关系融合在一起,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在这种同构的生产生活方式下,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情感共同的责任和归属意识——家国意识,即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国与家、集体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个人对家庭和国家有着真挚的情感归属和自觉的责任担当。在历史的积淀中,人们把对家国的眷恋之情和与祖国的命运与共统一起来,形成为一种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关切、和愿意为祖国奉献的爱国情感,造就了我们民族的家国情怀精神传统。
其次,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理性内涵。与西方家国二元、个人主体价值取向不同,中国的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在氏族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之后经过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更加理性自觉。“所谓共同体意识,就是特定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在感知自我与他者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基础上所具有的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1]古代中国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存条件下,把家国共同体的利益作为至高的价值目标,必然要求个体意识服从于社会意识、个人利益服从服务于共同体利益,以维系共同体的发展进步。所以儒家主张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在特殊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牺牲个人而成就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意识是传统家国情怀的思想支柱,成为了历史上明君贤相安邦济世的精神引领,激发了数不清的仁人志士生发出强烈的献身义举。
最后,仁爱精神是家国情怀的思想实质。“仁”是中国人出自内心的善念通感,即感同身受,对万事万物善意的同情,而不加任何功利性的理性算计。“仁”是中国人的特有文化品质。“行仁”无他,“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中国人内心的自我是要作为社会主体维护家国(社会整体)利益,这也就是儒家和墨家主张的“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开展出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从天然亲情开始,中国人把仁爱扩至他人、桑梓、邦国,凝练为民胞物与的同情关爱,表现为对弱者的“不忍”,上升为“克己”奉献的高尚情操,由此,仁爱也可以看作是家国情怀的最终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新的需要,大大推动了我国文化的进步,也为家国情怀增添了新的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一,新时代的家国情怀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华传统家国情怀具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有为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稳定性服务的属性。今天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选择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亦有了创造性的转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家与国的“利益统一”与“良性互动”。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是为了人民,是为了使每个人、每一家都能受益。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即依靠家来成就国,如“家风”建设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可以说,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的复兴统一了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第二,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具有宽广的世界胸襟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开放包容的,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气魄,不仅凸显本土责任和价值,还超越国界和民族,展示世界胸怀和情结”[2]。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就不只是追求一家一国的和谐安宁,同时还有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理想价值追求。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是中国人心系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当今时代,家国情怀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并不局限于地域意义或政治意义上对国家的热爱,而是情感主体对于家园、故土、祖国甚至于整个地球的依恋情感,对于家庭养育、国家培育、地球承载滋养的一种感恩之情,是一种自发的共同体意识”[3]。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我们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在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坚持世界“共为一家”理念,将本国发展经验和成果惠及世界其他民族,推动世界大家庭共同发展,积极谋求同各国一起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世界难题,维护共同利益,谋求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价值总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彰显,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也焕发了新的光彩,体现出了新的价值。
2020 年除“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为了尽快抑制病疫流传,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人员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家国情怀以国护家的大爱担当;同时,14 亿中国人勠力同心、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牺牲小我私利、成就社会公义,像石榴籽一样抱团,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省各县各家守望相助,取得了令世界尊敬的抗疫成就。中国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仁爱互帮、克己奉献的家国情怀。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抗疫成就的精神密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精神、“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都与家国情怀有着内在的联系,家国情怀也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助推力量。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可以对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家国情怀还可以助推好家风的养成;在培育家国情怀过程中,传承“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精神,可以提升公民家国同运、保家卫国、济世救民、担当奉献等精神品质,有助于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提高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能完成的,更不是凭借单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国防实力等条件,还需要价值引领、精神凝聚、情感感召、心灵共鸣等条件。面对艰难的改革发展重任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凝聚内外各种有益力量,形成最大的政治共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导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历史证明,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机,共同的民族情感和保家卫国的情怀都能使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构筑保卫中华的钢铁城墙。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事关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昌盛和千千万万小家庭幸福安康的时代重任。如果没有家国认同和民族命运共担的意识,就不可能汇聚成众志成城的“洪荒之力”。厚植家国情怀是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的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价值观,是中国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它主张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互惠互利,共同把地球建设成和睦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当代弘扬,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这里的家国情怀不仅追求一家一国的和谐稳定,更是追求“天下大同”、“和衷共济”、“美美与共”的人类理想。这里的家国情怀被赋予了世界历史的视野,正如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本质是国际主义的,这种国际主义本身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4]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共筑“世界大同”意识。中国已经开始的一系列实践,如“一带一路”、抗疫的世界带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白皮书等,都展现了中国与各国机遇共享、风险同担的“天下一家”宽广胸怀,正是中国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时代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