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保阳 蔡奇芳
(1.中共毕节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贵州 毕节 551700;2.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云南 昭通 657200)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不断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哲社工作的细胞,对肌体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作者素质不高、工作氛围不浓、工作不专注、工作机制不健全四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社科工作者更好地承担起自身使命,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一些哲学社科工作者游离散漫在科研工作边缘,调查研究较少,理论文章居多,发表科研成果以职级晋升为目的,闭门造车、重数量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旦职称评到较高级别,就不再继续做科研,坐不住冷板凳,沉不下心思投入到科研工作。一些哲学社科工作者不理解哲学社科工作的重大意义,甚至认为做科研没有实际意义。工作者之间也存在团结合作不力,一些在单打独斗,又故步自封。一些并不具备科研能力,不具备科研情怀,不愿意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又处在哲学社科岗位上。
在一些基层科研工作者看来,科研和写作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能写就是科研,能说就是教学,把它作为一种工作形式,而不是一种科学手段,一切以贯彻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为核心,科研成为贯彻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工作者游离于政治工作之外,从而变得自由随意,科研志趣淡漠、偏执,难以通过哲社科研服务于政治中心工作。
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兼多职,奔忙于行政工作事务,无法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久而久之,科研素质逐步淡化、科研能力在减弱、科研质量得不到保证。能够在纷繁事务中全面统筹兼顾,在科研上脱颖而出的,质量也高,毕竟是少部分人。
哲学社科工作者在开展调查研究时,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需要有关部门配合座谈、提供可靠信息。然而,经费不足、有关部门不配合的情况是制约哲学社科工作的一大障碍。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存在哲学社科工作被放在边缘位置,重视不够,各部门不买账、不支持的情况。
哲学社科工作者素质不高,首先与职位设置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有关。一些单位以哲社工作岗位招考或引进人才,但目的却不是使他们从事哲学社科工作,而是从事行政事务或其他专业领域的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视不够,有重行政轻科研的情形,科研专业特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刻的训练,以至于对哲社科学的理解停留在文章写作、文字表述、结构设计、文采辞藻层面,并不能真正懂得文笔的意义及深层内涵。再有,一些单位部门从事哲学社科工作方面专业人才缺乏,任何素养的人都可能从事哲社工作,高素质的哲社工作人才不足。
氛围不浓,首先是因为哲学社科专业人才队伍未形成集聚效应,只是少部分有志趣人在各自奋斗。其次是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专业个性鲜明,人格独立,不善于渲染和营造声势。最后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多属于非营利活动,经费较少,需要情怀和志趣作为动力,缺乏情怀志趣,就营造不出氛围。
工作不专注,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哲学社科工作者已满足于当下,本就不具备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志趣,职称评到一定级别,就固步不前。另一方面,一些单位部门缺乏专职的行政工作者,或现有行政工作者较少,工作疲于应付,调配哲学社科工作者来兼任行政工作,久而久之,导致哲社工作者在纷繁杂乱的事务中渐渐淡化了哲学社科工作的动力和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天然地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唯上,只唯实,为行政工作提供咨政参考。从事哲学社科工作的人员多属于事业身份,与行政人员身份不对等,在行政上不具备影响力,在服从于、服务于政治中心工作上略显被动,这种身份落差容易使哲社工作者被动或主动边缘化。这样一来,自然得不能得到充分的经费支持或不容易受行政部门所重视,工作开展吃力。如果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哲学社科工作者工作开展的积极主动性,为工作开展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那么这些问题就容易存在。
选择哲社人才,修养是第一位的。古往今来,把学文做好的人,大多不争名利,板凳一坐十年冷,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地锤炼专业素质。做学问、做科研是不能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这样的成果忽略实际,提出脱离或超越实际的措施建议,操作起来,以人力、财力、物力消耗为代价,成果却不显著。选优配强高素质的哲社工作人才,应从工作者的修养与德行出发,尊重专业个性,因人而异,因人设岗,非必要不能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了行政工作者的附庸,为分摊其行政事务而消耗掉专业素质。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又是耐人寻味的,只有真正具备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人才才能把工作开展得更好,才能让哲学社会科学的魅力显现出来,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工作氛围,才能使一个哲学社会科学部门名副其实。一个单位部门,是以行政工作为中心,还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心,可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地位身份及其精神面貌上得以体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域的部门,应尊重信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尊重他们独特的人格特征,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在行政工作上为他们的各项工作需要提供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本身是专业技术人员,如无特殊情况,不宜承担行政职位人员的工作。行政人员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应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干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是必需的,行政人员具有行政调遣的权力,一旦行政人员与科研人员职权不明,互相倾轧,必然令一个单位部门里工作混乱,推诿扯皮,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基础的行政工作都处于动摇不安状态,严重影响各项工作成效。因此,要从体制机制设置上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确保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健全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经费及职级晋升的激励制度、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社科工作者有动力,有路径,有操守。另一方面,要从政治层面加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转变旧观念,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政治工作的意义,逐步建立上下级、同级不同单位部门之间数据沟通渠道,探索建立哲学社科工作与行政工作各部门之间的科研教学协作关系,让哲社工作高于行政工作且最终落脚于、服务于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