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藏》创作与演唱特点浅析

2021-11-27 23:47:06赵丽娜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藏族气息旋律

赵丽娜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前言

歌曲《美丽的西藏》采用G 大调,音域为d1—c3,并有多次转调,旋律演唱难度大,不易把握,适合民族唱法女高音声部高级程度选用,风格大气磅礴,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有引子和尾声,中间由慢节奏抒情和快速热烈两个部分的动机结合在一起,富有藏族风格和韵律,歌词部分用西藏的代表性景观拉萨河、布达拉宫,以及哈达、雪莲这些景与物,把西藏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描述的细致详尽,让听众一目了然,把青藏高原藏族的可爱明天与北京两地的血脉相连,还有山变金水变银的今日西藏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的热情好客阐释的淋漓尽致,为人们演唱作品提供参考。

一、《美丽的西藏》创作特点分析

(一)词曲作家简介

《美丽的西藏》首唱于2010 年,由郭天柱作词,孟勇作曲。词作家郭天柱,男,1942 年出生,湖南湘阴人,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长沙市群众文学会秘书长。代表作有:《又唱浏阳河》《乡邮员大哥》,改编合唱《刘海砍樵》等。曾多次荣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大奖”等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孟勇,国家一级作曲家,1982 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歌曲《斑竹泪》《山寨素描》《水姑娘》等。

(二)歌词创作特点分析

歌曲的歌词部分从引子开始“我从美丽的西藏走过来”直接点题,以一位藏族同胞的身份缓缓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的开头可以使接下来的叙述更加令人信服,增添了不少筹码,把观众带入美丽的青藏高原。

歌曲C 大调部分的“欢腾的拉萨河卷起浪花……洁白的雪莲笑呀么笑开怀”着重描写了西藏的景和物,歌词中卷起浪花的拉萨河,托起云彩的神圣的布达拉宫都是西藏闻名世界的景色和建筑,虔诚献上哈达的藏族人民和笑逐颜开的洁白雪莲是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与丰富物产的真实写照,“格巴桑送啦”在藏语中是指美好的时光啊,代表着人们的喜悦心情,为紧随其后的F 调快节奏部分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F 大调部分,歌词“高原高雪皑皑,今日的西藏多风采……迷人的西藏敞开怀”,这部分歌词中把山变金水变银,山山水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由穷山恶水变成了遍地宝藏的西藏展示给世人;把藏族人民搭起丰收的舞台,跳起热情的锅庄,载歌载舞迎接全国全世界人民的自信与喜悦表现了出来。

最后的尾声部分歌词“千年的梦幻要成真,明天的西藏更可爱……美丽的西藏走过来,啊呀拉里索,格巴桑送啦!”把藏族人民渴望繁荣昌盛翻身做主人的梦想成真,西藏明天越来越美丽的愿望,和遥远的高原连着祖国的心脏北京的激动心情抒发了出来,直到最后的“我从美丽的西藏走过来”前后进行了呼应,给人的感觉更加完整,也更加荡气回肠。

二、《美丽的西藏》演唱特点分析

(一)演唱技巧

该作品的原唱是王喆,在“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代表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参赛,并荣获该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个人单项银奖。她的演唱风格非常的大气和自然,声音的音色明亮而又圆润,非常适合表现风格大气、叙事性比较强的声乐作品,对音乐特色的把握也都十分到位,是一位优秀的当代民族女高音演唱家。王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2006 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曾于2009 年11 月参加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第一名,2010 年参加第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民族声乐组银奖第二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优秀民族声乐歌唱家。

歌曲《美丽的西藏》适合民族唱法抒情女高音声部演唱,音色要求明亮高亢,声音大气不做作。[3]由于作品音高设置跨度较大,从d1到c3,故而对驾驭气息和声音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要求腔体的协调性要好,对气息和声音位置的把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高音区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才能真正驾驭这首作品。[4]对乐句运行中气口的安放,也要做到十分的讲究。在引子处头腔要充分打开,使声音从头盖处穿透出去,歌唱者要感觉声音是沿着头腔前部的面罩及其形成的声音传送通道,积极主动又非常规则地传递到观众面前,使声音做到既挂住头腔和气息,又规范清透地传递出去,使听众有一种看到美丽的西藏那广袤无际天地的即视感,争取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进入C 大调叙述部分时要注意气息的平稳,这部分高音区较多,旋律始终在高音处盘旋,所以一定要稳定好气息支点,抓住身体前半部分的横隔肌扩张感,在横隔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加入下腹肌肉的收缩力量,与横隔肌的扩张形成对抗,使气息传送更自然有力;在F 大调的快速节奏部分则要重视气息的流动和跳跃感,使气息在横隔肌中间支点稳定扩张的基础上加强小腹肌肉的灵活收缩,为旋律提供灵活的气息支持力,可以想象在拍皮球时候的感觉,把每个字想象成拍球时的发力点,以此达到充分调动灵活气息支持力的效果;最后尾声部分的超高音区一定要吸气充分,不徐不急,尤其是设置在c3处的高音需要小心应对,避免失误,充分打开头腔、胸腔和鼻咽腔,同时做好横隔肌与小腹肌肉的对抗准备,在充分打开后发出稳定的高音,做好技术支持。

(二)情感处理

歌曲《美丽的西藏》是一首具有我国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的女高音声乐作品。歌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壮观的藏族风情画卷:白雪皑皑、美丽的青藏高原,浪花滚滚、欢腾跳跃的拉萨河,神圣的布达拉宫、洁白的雪莲、遍地的宝藏、欢快的锅庄,迷人的西藏和党领导下富裕起来的幸福的西藏人民……藏语中的“格桑拉”是一种敬语和称谓,“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拉是花名,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扎西为扎西拉,教师称为格拉,厨师称为玛青拉等等。“格巴桑送啦”的含义就是幸福吉祥的意思,人们可以通过歌词的描述充分感受到党领导下的西藏人民早已经达到了世代藏民盼望的那种富裕安康,人们在圣洁的布达拉宫前幸福的仰望,在遍地宝藏的藏区大地上跳起热情的锅庄,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感动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这首歌曲在演唱时需注意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使歌词叙述的内容与音乐形象保持较好的契合度,使音乐形象更加突出。[1]通过歌声对美丽藏族风光和热情藏族同胞进行刻画,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动,用充满深情的歌声表达演唱者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演唱者如果要演唱好这首作品就必须要了解它的音乐结构,该作品采用了带有引子和尾声的A、B、A’段的结构形式。引子部分旋律宽广舒展,辽阔舒展的旋律通过歌声引导出对青藏高原壮美风光的描述,同时为作品的旋律发展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基调,其中A 段中的“雪莲”两字和A’段中的“祖国”两字的旋律写作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藏族音乐特色,采用了下滑音的写作形式,使旋律更显委婉舒展,此处下滑音的应用增强了旋律连绵不断的意境,演唱时一定要着重强调,唱出特点,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不能丢掉滑音处的气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贴切的表现作品;B段速度进行了变化,开始转为欢快的旋律表现形式,速度快了近一倍,“高原高,雪皑皑……”和“高原高,搭舞台……”旋律设置一致,主要表现富裕起来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以及对日渐富裕的家乡的热爱之情;A’段又回到舒缓大气的描述性旋律中去,虽然歌词不同,但旋律上基本相似,这样的旋律重复一方面可以呼应第一部分旋律,更是可以把藏族同胞期盼千年的平等富裕之梦已经成真,西藏和祖国永远心连着心这一中心思想加以强调,再次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2]尾声部分与引子旋律处理相似,仅在结束句上略有改变,把音乐推向高潮。歌曲旋律悠扬婉转,演唱要求声音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保持声音的平稳和连续性,要求唱得抒情大气。

作品押韵时采用的韵脚较多,如:a、ua、ai、uai、an、ian、ang、eng、ong、uo 等,包含了发花辙、怀来辙、言前辙、江阳辙、中东辙、坡梭辙,这些韵辙变化多,不易把握,[5]所以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扎实的韵辙运用功底,对开口音与半开口音,前鼻韵音与后鼻韵音等都能够演唱到位,使声音在任何句尾押韵过程中都能保持正确的气息和共鸣腔体,使听众拥有完美的艺术想象和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的西藏》这首作品歌词部分情绪把握难度大,每句句尾部分的押韵韵脚变化多,音域高,最高音达到c3,演唱时对气息对抗力和支持力的稳定性以及共鸣腔体的保持度要求高。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作品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可盲目求大,要对学生的声音特点以及声乐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后再决定是否选择这首作品并进行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技巧能力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了解作品并声情并茂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猜你喜欢
藏族气息旋律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自然的气息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0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春的气息”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春的气息
特别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 05: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