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21-11-27 01:06:28周逸
魅力中国 2021年4期

周逸

(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对高校人才的培育上也逐步完善更新,招生规模日渐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在改善,但平均每10 个在校大学生中,就有2 个贫困生,且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另外,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各种资助贫困生的策略方针施行,使得他们考上大学无需担忧学费问题,但四年大学生活的经济问题,还是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羁绊。

一、积极心理学的存在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心理学,其将心理学的表现形式提升到对人的关心层面上,与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文关怀,致力于对人们乃至社会本质上的探究。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起源于20 世纪末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马丁·塞利格曼,他还在2000 年1 月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文章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导向,提倡幸福感的提升。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

其实,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还是仅注重表面,缺少了对学生内心深处真实心理的关怀,对于贫困生群体亦是如此,学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扶持,而忽略了其实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很重要。

作为有着“贫困生”称号的大部分家境困苦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都较为负责,他们深知学校对于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是关心、重视,但内心深处依旧存在芥蒂,从而引发出他们敏感、压抑、不善言辞的消极心理。

(一)自卑心理,对外界敏感多疑

贫困生的家庭收入低,平时省吃俭用,有的还要兼职补贴家用,但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难免会有几个家庭条件宽裕的,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贫困生对此容易进行对比,产生自卑心理,故而封闭自己的世界,对外界敏感多疑,性格孤僻。

(二)虚荣心理,心理不平衡

大学里的生活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什么样性格的人都有,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的生活状况也会在舍友面前暴露无遗,这个时候,部分贫困生会对比自己的贫苦和舍友优渥的生活,容易心理不平衡,产生虚荣、嫉妒之心。

(三)焦虑心理,容易脾气暴躁

除了来自学校、宿舍的影响,有些贫困生考上大学,承载了一家人的全部期待,无形中也给其造成了心理负担。在这种环境下的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容易变得焦虑,成为脾气暴躁的人。

三、积极心理学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主动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组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校各部门统筹协调,积极参与,为提升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贡献一份力。

(一)注重学生主观心理意识,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生

学校要转变以往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指导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1.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心理课程,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进行授课指导;面对全体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工作,开设单独的心理辅导室。

2.注重校园建设规划的布局,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规划处等发布有关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通过积极宣传健康心理学,感染更多贫困生;

3.切勿“纸上谈兵”,学校还应该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功课上,邀请心理辅导员、专业心理学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开设心理室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针对性辅导。

(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中,辅导员的做法也很关键。到了大学阶段,每个学生都不同于以往,都是独立的个体,辅导员更多时候是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存在,在学生中应做好榜样的作用。

1.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心理健康发育

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杜绝攀比之风的出现,例如,可以组织“节约之星”的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贫困生的心理失衡,产生自卑、虚荣心理。

2.组织团体活动,促进健康心理发展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部分贫困生的独立性都很强,有时候遇到事情并不善于表达,只会选择自己藏在心里,自我封闭。辅导员可以多组织一些班集体的活动,例如打篮球比赛、团体游戏等,让贫困生融入到集体中,与大家打成一片,并鼓励他们多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三)自主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面对生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态积极乐观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瓶颈的时候,也可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贫困生应该要摆正心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入学校、班集体的心理学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增添生活幸福感,塑造积极美好的个性品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在于增进主观幸福感,探究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开发心理潜能,优化负面情绪,树立自尊自信、积极乐观的健康人格。高校在心理方面的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集各部门倾力合作,多方配合,对症下药,落实提高贫困生乃至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