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莹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精品课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建设成果推广与升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创了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展开形式与传统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的具有集教学推广、科学研究、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开放课程的共享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任务是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相关人员提供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使精品课程实现由单一服务教学工作向服务师生和社会从业者转变。
(二)适应时代的需要搭建开放课程网络教育全民学习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适应时代而产生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在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事最大限度的服务自主学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课程建设目的与精品课存在差异
进行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充分了解国家建设资源共享课的目的,在过去的十几年精品课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课程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即体现课程建设过程和建设内容的先进性、代表性;课程建设主体是教师,课程展示对象是教师。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共享性学习资源,强调体现系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展示的对象拓展为高校师生和广大社会从业人员。
(二)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课建设的任务有所不同,精品课建设的任务是课程与改革的交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任务是建设面向公众的网络学习环境,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体现在具有完整丰富的课程资源系统、基于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易于浏览条例清晰的网络学习平台三个方面。
(三)资源共享课应延续高校在课程建设中主体作用
高校应发挥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因此高校在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同时应将师生以及社会从业者的培训纳入课程建设过程中,提高课程信息应用水平,宣传与引导信息技术学习手段的应用,真正体现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使用者、倡导者的主体作用。
资源共享课程是对公众开放的专业教学平台,因此在课程资源系统的完整性,信息的多样性,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方面较普通课程在建设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网络教育平台的一种形式在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体现课程的职业适应性,同时形式上考虑使用者在浏览过程中方便性要适合在网络公开传播与共享。
(一)资源共享课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形式首先成脉络必须清楚,使读者易懂、易读且浏览方便,教育部对资源共享课的结构总体要求资源共享与个性化统一,课程内容包含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部分,但是如果不注重细节设计,会导致课程内容出现混乱现象,因此在课程各章节展示部分具体内容如课程教学大纲标准、章节日志、教案、课件等排雷顺序应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课程的整体性体现,同事可以提高课程的浏览效率。
(二)课程文档于课件的建设特点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课程的网络传播平台,在课程的实用性方便比传统精品课要求更高。首先资源共享课文档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必须展示课程基础理论、时间操作、资源拓展等全过程同时体现课程的特色,因此要求课程文档建设应更加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次,课程文档与课件作为网络阅读资源的主题,各章节内容在字体、行间距、图片格式等方面应该采用统一标准,进而增强课程文档的可读性;再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文档与课件虽然属于公共资源在网络公开传播,但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无偿使用,因此文档与课件涉及内容在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侵权也应注意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向公众全面展示课程建设的全面成果,同时课程建设成果真正发挥学习的时效性和示范性作用。
(一)一体化教学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理念和技术关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重点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密切与岗位职责任务和职业标准的关系,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的理念要贯穿整个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全过程。
(三)课程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理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开放的学习平台,就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多学科知识技能一体化的专业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达到既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又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共享性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共享课是展示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因此要求从事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广大老师要在充分学习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与本单位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努力做到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最大限度的体现特色,同时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实行标准化,只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浏览,提高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