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优化途径探索

2021-11-27 01:06:28牛磊
魅力中国 2021年4期

牛磊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精准资助工作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而精准识别是其前期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存在诸多难点,本文通过分析相关问题,以期探索较为可行的优化途径。

一、精准资助的丰富内涵与价值

精准资助就是通过科学的资助制度和规范的资助方法对国家以及社会的资源进行精准、合理、高效配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识别、帮扶支持和教育管理,是对传统资助工作的补充与提升。精准资助不仅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要”,更要聚焦其“发展需求”,经济支持与精神关怀、学业帮扶、能力培养等多管齐下,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通过精准资助,既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暖人心、扶人志,又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梳理

2018 年10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定依据的“六个因素”、基本原则的“四个坚持”、工作程序的“五个环节”、组织机构及职责等做了详细的说明,为高校进一步做好精准认定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缺乏家庭经济状况量化标准。高校的生源特点是分布广、家庭背景各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生源地和校园地物价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的社保、税收制度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无法从全国范围内准确评估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而且学生家庭劳力情况、健康情况、突发状况等往往难以量化。

(二)认定信息不完整或真实度存疑。在取消民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改为学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其他佐证材料后,在方便了学生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信息完整度和学生诚信度的双未知变量。一是学生填写或提供的信息有限,难以全面提供家庭经济信息。二是学校必须对学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学生的诚信度进行核查,辨伪存真,提高了工作复杂度。

(三)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由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由学院一线专职辅导员具体实施。资助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工作强大度、涉及面广。但在具体实践中,一是部分高校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二是专职辅导员“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同时肩负着学风建设、安全管理等任务,难以系统、全面、准确掌握各类资助政策。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路径优化探析

(一)以信息化助力精准认定。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各高校通过食堂、超市等学生校内消费渠道和资助系统采集、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如消费金额、消费频率、资助金额等。同时,通过实地走访、谈心谈话、调查问卷等传统方式,也获取了学生的各类家庭经济资源情况,如人均年收入、劳动力、健康情况、负担情况、固定和流动资产等,并可纳入到信息系统。高校应继续完善数据采集渠道和措施,加大数据挖掘力度,对学生消费数据、奖助数据、家庭背景等数据进行多维度关联分析,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及时纠正偏差,提高认定结果的精准度。

(二)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在确保所有学生对资助政策“应知尽知”的前提下,高校应将“励志、感恩、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入学前、学习中、毕业后等各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例如在认定过程中,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既不应隐而不报,更不能夸大虚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知恩、感恩、报恩意识。

(三)强化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实现资助工作高效落地、精准实施的前提。一是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齐配强校级机构专职人员和学院辅导员队伍,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二是可通过两级管理方式,加强院级资助机构建设,明确专人负责。三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组建学生资助业务团队,协助校、院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加强政策、业务和技能培训,鼓励引导相关人员开展资助工作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为资助育人事业保驾护航。

四、结语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高校要不断完善机制,科学认定标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精准资助对象,及时纠正偏差,扎实推进资助队伍专业化、资助平台信息化、资助程序规范化、资助对象精准化,以实现资助工作精准覆盖、精准育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