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益飞
(诸暨技师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面临失传灭绝的困境,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瑰宝,作为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途径让祖国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须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了非遗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
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号召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非遗教育是抢救性的教育,刻不容缓。
3.民艺传承,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
1.设施设备建设
学校根据王冕艺苑专业建设需求,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对教育设施、实训器材、场地装饰、展厅展柜、墙体标语等进行梳理归类、整理维护和重新添置,在硬件上保障专业教学工作顺畅运行。
2.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围绕省、市两级实施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积极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构建起了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自由选修三大课程模块,并做到核心课程有精度、限定选修课程有深度,自由选修课程有广度。
3.专业团队建设
学校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等“五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机制激励、企业轮训、名师培养、专家聘请、进修锻炼”等“五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按照“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课教师技能化”的要求,通过“内培外聘”途径加强专家引领、名师培养、骨干带头、全员提升等队伍建设,选派专业教师赴外校考察学习、下企业走访调研,并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专业培训。
4.非遗教学建设
学校聘请艺术大家、工艺工程师、非遗传承人、民艺高人等来校传艺授课,开办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将工艺美术、乡间民艺和非遗技艺毫不保留地向师生开放,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物产丰富,经济强盛,文化昌荣,名人辈出,也是全国珍珠之邦、袜业之都、香榧之乡,这些构筑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和乡贤文化。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人文诸暨”的号召,对接现代企业、服务业、种植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对接特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兴起和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地方培养民艺制作与加工、特定产品包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旅游等专技人才。
王冕艺苑工艺美术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以“融合乡土文化、实施产教融合、培育专技人才、传承非遗文化”为思路,开启“工艺美术+”创新模式,建立专业联盟,强强联手,将本专业建设成支持地方特色产业明显,具有“工匠精神引领—专技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创新—生产销售自力”的职教专业。
1.结合电商技术,打造“工美+电商”模式
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平台,让工艺美术走上电商舞台,可以博得更广阔的天地。王冕艺苑非遗作品、工美作品可直接或经后期创新改良进行装饰、包装,以及非遗技艺培训、非遗教学课程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实现生产销售和社会培训,既能强调工艺技艺要求,强化创新创作水准,又能创收,用于再投入、再建设,自力更生,解决学校资金困难,还能在信息化、网络化功能强大的电商平台上提升学校特色办学的知名度。
2.联合烹饪美学,打造“工美+烹饪”模式
工艺美术与烹饪美学紧密关联,各有千秋。烹饪专业中的雕刻技艺本身就需要极强的艺术功底,主要是在食材上下功夫,可以雕刻出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的食物工艺品,而盛放的器皿多为瓷器。
3.采用加工技术,打造“工美+机械”模式
棕编、火烙画葫芦、王冕石篆刻、书签制作等民艺创作,都需要机械加工技术的助力,这是美与力的彰显、自然与人工的配合、传统与现代的结晶。
学校依托诸暨经济强市、知名企业集中的有利资源,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形成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徒)、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针对性。
学校实行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特点的非遗项目教学,与诸暨盾安、万安、海亮等知名企业合作,与诸暨非遗传承人、民艺高人、艺术大家等能工巧匠切磋学艺,探索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制”模式,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谋生技艺,促进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非遗有传人、校企获双赢。
学校秉承“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的现代“工匠精神”,宣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校园“贤文化”,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培训、借鉴等方式汲取国外技艺的精髓,改进改良,推陈出新,获取中西合璧、国际文化的效应,实现多元化发展,将中国非遗文化推向世界。
结语:我们决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子,在我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使之随时代的发展而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