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兵
(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中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新世纪以前,大约20 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学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提高,在音乐教学中也要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视角来开阔视野,习得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素养。
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中学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的还是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学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是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很多学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生活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不高。这种现象反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学生们爱看的动画片人物,对于米老鼠、白雪公主、奥特曼等,每一个学生都是耳熟能详;其次是西方的快餐食品可乐、汉堡、雪糕在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再次是西方的很多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万圣节等,其庆祝的隆重程度已经可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比……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越来越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越来越淡。中国的国产动画片中宣扬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谦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他们会让学生变得独立自主、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奋发图强;中国的传统食品如年糕、汤圆、粽子、早茶等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风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更是包含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任何西方节日都无法取代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中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体会,导致了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探究和感悟传统文化,而是融入到西方文化中,促进了西方文化的盛行。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在少年儿童中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
中学大部分任教传统文化的老师都兼任其他学科,并没有专业的教师,由于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因此,在没有考试压力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抽出时间细致钻研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进行教学,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才可以掌握其精髓和内涵,并不是简单地阅读和诵读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保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活水。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起到直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整合和再组合。教育对于音乐文化的改造主要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批判来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不加整理和思考的“照搬照抄”,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选择和筛选来给学生呈现出最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探索,促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收到启发,从而获得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与精华。
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融入学情、教学内容、地方实际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创新的教学。创新是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便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师的创新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具有选择性、批判性和整理性,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去糟糠取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是相互推进、相互包含的,只有推进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才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势必会包含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他们是密不可分,彼此依赖的。教师要看到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特色,从而必将使中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国家与世界的重视。
总而言之,随着新教程教学改革进度的不断前进,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现代初中音乐教学模式中已成为必然。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结合课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断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全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在现代初中音乐教学模式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