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砚
(宁夏区委党校,宁夏 银川 750021)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地貌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黄土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河谷川道,占全县总的6.1%;土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04%。水系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三条河流,夏季多枯竭,年径流量很小。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冰雹、霜冻等频繁。矿产资源有油页岩、铜、石膏、泥灰岩等。经济以农业为主,农副产品主要有马铃薯、白豌豆、胡麻、芸芥(元元)等。
2020 年克服全国新冠疫情影响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5%和9%。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效益显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为现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厚植了发展后劲。
得益于当地的水土、光照、地理等天然优势,以及农民群众一直以来在马铃薯种植和产业发展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西吉县按照“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生产、主食开发”的路径,不断地推动产业提档增值,把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建设完成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科研成果展示基地,展示76 个品种600 个品系,成功举办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发布会。同时,继续加大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企业繁育供种”模式。全县马铃薯平均亩产达1768.2 公斤,产业总产值15.03 亿元,马铃薯产业人均纯收入达1776.4 元,马铃薯产业的“金蛋蛋”效应日益凸显。
2020 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40 万头,其中存栏22 万头,出栏18 万头;肉羊饲养量达100 万只,其中存栏50 万只,出栏50 万只;生猪饲养量达18 万只,其中存栏9 万只,出栏9 万只;家禽饲养量达160 万只,其中存栏80 万只,出栏80 万只;肉类总产量6.25 万吨,草畜产业总产值达18.1 亿元,农民仅此项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1 元,堪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积极引进菜心、圆叶菠菜、芥蓝、莴笋等高端蔬菜和集约化育苗、滴(喷)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2020 年全县建设了19 个蔬菜示范园,选育引进各类蔬菜优良品种13 类70 多个,使良种覆盖率达100%,共种植各类蔬菜15 万亩,出现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西吉蔬菜远销广东、河南、北京、西安等地区,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020 年,西吉县按照“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差异化营销”的思路,加快发展小杂粮产业。加大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全县共建设43个500 亩以上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建设小杂粮(油料)示范基地26个1.7 万亩,共种植小杂粮油料102 万亩。按照“栽培技术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思路,不断把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200 户。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状况,暴露出他们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较低,既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比较脆弱。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回到农村发展,严重制约着各类产业发展中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大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村实用人才的储备。
各乡镇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在种养结构以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盲目跟风现象比较突出,容易产生产业结构中“一窝蜂”“一张脸”“一个样”的同质化,特色不彰,个性不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趋同现象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组织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发展层次不高,特别是畜禽屠宰、加工、分割、冷藏等环节深加工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和个性化消费偏好。市场竞争力弱,价格波动较大,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相当部分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体系不健全,缺乏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低,销售渠道单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衔接不紧,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现有企业规模较小,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加工深度低、加工面窄,产品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做为支柱产业的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等三大产业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农业科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开发受到掣肘,因而产品优势不明显,经不起市场的激烈竞争。
多年来西吉县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路子,始终不遗余力地开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衔接,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贸易洽谈会等会展活动,如参加陕西杨凌农产品洽谈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农产品展销会、“三区三州”农产品交流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农产品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中阿博览会等推介活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塞上云台山”牌勇兴三粉荣获金质产品,“伊香伊农”牌伊香马铃薯饼干、“向丰”牌西吉三粉荣获优质产品,使西吉县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认定为“西吉马铃薯特色优势产区”,“西吉马铃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西吉马铃薯”被认定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 年和2020 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这些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在全国依然叫不响,未能给产品带来相应的收益。
在任何时候,只有货畅其流才能促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这些年来,西吉县各有关职能部门千方百计地着力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天地。但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一是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共享率低且传递不畅。价格发现功能在批发市场起不到相关的作用,致使只是被动接受市场自发性的调节农产品流通。二是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度不够,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升高,实际效果却下降。大部分农民自身对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不足。因此,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就有很大的盲目性。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有限且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农村的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细小的小规模生产,统一组织程度低,这种生产模式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方式。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促进产加销等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生产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引进,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转变。
以“建基地、抓示范,送技术、抓指导,提素质、抓培训”为突破口,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农村人才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提高劳动者科技和技能水平。尤其是要做好种养大户、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职业农民主体培训,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同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西吉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调整和优化种养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尤其是要重点推进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蔬菜产业、和杂粮(油料)产业,肉牛产业更“牛劲”,肉羊产业更“洋气”。首先是扶持企业建成马铃薯面粉、面包、馒头、饼干等新型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马铃薯饮料、马铃薯酒等营养保健食品生产线和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食品,加快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西吉马铃薯”中国驰名商标效应,开展原产地注册登记和马铃薯鲜薯、种薯及加工产品的商标注册,打造 “生态”、“绿色”品牌。
一方面加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优质粮食、草畜和蔬菜等重点产业,突出良种选育、节本增效、农机农艺融合、生态环保等,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加强产业、要素和利益的链接,引导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之间加强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实行全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同时要着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农业”营销活动,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组织马铃薯、畜禽产品等外向型企业参展,提高西吉县农业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要扎实推进西吉县特色农业品牌战略的大力实施。西吉县要创新农业品牌营销服务,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连锁直销窗口,发展互联网产地直销,加快特色农产品推介营销和品牌塑造;加强区域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阿博览会窗口,提高西吉特色优势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进一步提升“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西吉芹菜汁”等品牌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注册著名商标、证明商标和产品商品,打造一批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继续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原则,做特、做精、做靓西吉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完善优质粮食、肉牛、肉羊、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建设马铃薯、小杂粮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二维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管理,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示范推广
一是要推动组建基于电子商务和信息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和交易系统。二是要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三是依托西吉到固原高速公路、西吉到会宁国道、西吉到静宁一级公路,发展和培育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物流中心和邮政快递等新兴服务业,促使西吉县能够建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四是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培育重点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