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鹏 欧阳俊哲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引言: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参观景德镇之后被其深厚的陶瓷文化氛围所折服,挥墨为景德镇题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景德镇在陶瓷艺术行业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享誉世界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拥有着长达几千年历史的陶瓷文化底蕴,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在北宋景德年间,因为景德镇镇产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具有悠久陶瓷传统的景德镇,在20 世纪初期,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过程之中,经受了西方陶瓷美术教育理念的强烈冲击。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本土化陶瓷美术教育的实践当中,明显形成了从初期的简单模仿、中期的杂糅混合、再到后期的内聚升华的这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分别经历了部落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和官方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之后,到了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景德镇的传统陶瓷美术教育模式一直稳定存在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家庭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师徒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和行业帮派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1]。家庭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部由家庭的长辈对晚辈进行陶瓷美术方面的教育,其特点在于保密性极强,核心的陶瓷制作工艺不为外人所知。师徒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是一种在我国非常成熟的一种技艺传承模式,其应用领域之广泛,远不仅限于手工技艺的传承,如现代的相声行业翘楚“德云社”也依旧采用的是师徒传承式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打破了家庭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的血缘壁垒,从而让大大拓展了收徒的受众面,更加容易寻找到有潜力的学徒好苗子。行业帮派传承式陶瓷美术教育模式,是在景德镇陶瓷行业长期以来形成来固有利益小圈子的行业帮派势力,通过对某个陶瓷行业渠道或者某个陶瓷制作流程的垄断经营获取超额利益,并在行业帮派内部通过收徒传授简单陶瓷技艺来维持其垄断地位。
西方教育模式对近代中国产生强烈的冲击,最早可以追溯到1840 年开始的中英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清朝政府先后与西方诸多列强爆发了军事冲突,结果也毫无例外地以割地赔款而告终。在此背景之下,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兴起了,一时间,效仿西方教育模式的学堂纷纷创办起来[2]。1861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6 年,求是堂艺局成立;1880 年,天津水师学堂成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更加意识到再做出改变只有死路一条,同时,由于看到日本的转型发展成功,也给执政者带来了效仿学习西方的决心。在当时的清朝政府派出的诸多留学生之中,就有相当规模的留学生选择前往日本学习深造,其中就包括康达、张浩等对于景德镇陶瓷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教育人士。1903 年,清朝政府在充分参考学习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体系之后,仿造其内容思想,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上又称为“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详细规定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基础教育升学通道和入学时间,同时还设置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另外,为了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还特别设置了专门培养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师范学校。“癸卯学制”的颁布历史意义深远,标志着满清政府彻底摈弃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愚民教育政策,并开启了真正造福百姓的全民教育模式。
清朝政府末期,由于受到内乱外患等多种压力,不得不对内妥协,结束愚民教育政策,开启了全民教育。由此,迅速创建了一批以陶瓷美术教育为主的陶业学堂。1903 年,创建了直隶工艺总局陶瓷实习工场;1905 年,创建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1906 年,创建了农工商部艺徒学堂窑业科;1907 年,创建了巴塘陶业学堂;1908 年,创建了高州府瓷业学堂;1910年创建了广东工艺局陶瓷科;1911 年,创建了湖南醴陵中等工业学堂窑业科;而对于中国近现代陶瓷美术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国陶业学堂,便创建在1910 年。中国陶业学堂落户在距离瓷都景德镇百余里之外的江西饶州府,正是今天江西省鄱阳县城的所在地。
中国陶业学堂最初的办学层次为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宗旨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3]。其学制分为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其中五年制招收小学毕业生,三年制招收中学毕业生。最开始招收的生源集中在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和江西这五个省份。中国陶业学堂的校长张浩具有多年的留学日本背景,其教育理念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在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初期,就充分体现了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校长张浩对学校校址的选择之上。
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之初,就存在两种校址选择的声音。有的人认为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中国陶业学堂选址落户景德镇是不二的选择,还有的人则认为,景德镇虽然具有几千年的陶瓷制作历史,但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西方陶瓷教育理念。而校长张浩便是坚定地否定景德镇陶瓷教育的可塑性,认为无论过长时间,花费多少努力,都不可能改变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教育氛围。
正是这种中国传统与西方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中国陶业学堂初期的办学之路跌跌撞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迫于日寇入侵占领破坏等原因而不得不流亡他乡、坚持办学。事实证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陶业学堂选址景德镇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得益于景德镇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年代易守难攻。而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也从未侵占过景德镇,据史书记载,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经派遣过空军部队对景德镇进行过规模并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的轰炸,现在景德镇莲花塘等地遗留的防空洞就是历史的见证之一。不仅如此,在景德镇有史以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从来没有遭遇过严重的天灾和人祸。在陶瓷美术教育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才有利于陶瓷手工艺人的安居乐业,也只有安居乐业,才能有效地对陶瓷技艺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有幸免于历朝历代的天灾人祸,也许这才是景德镇数千年窑火不断陶瓷技艺发扬光大的真正秘密。
1949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广大人民群众在新中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建设美好新家园。1953 年,根据中央统筹部署的教育精神,中国陶业学堂被教育部一分为三,分别被南昌大学和华南工学院合并,剩余的部分留在景德镇继续办学。1958 年,在结合了中国陶业学堂遗留血脉,并注入了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和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等新鲜血液力量之后,景德镇陶瓷学院由此诞生了,标志着景德镇的陶瓷美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办学之初期,仅有陶瓷艺术系和陶瓷工程系这两个院系,其中陶瓷艺术系分为了陶瓷雕塑专业和陶瓷彩绘专业进行分开招生授课教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走了一条“以我为主”的内聚式发展之路,通过深化陶瓷教育改革,强化党风廉政之风的队伍建设,积极选拔任用具有优秀教学质量的青年教师,充分激发学校内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学校通过创办陶瓷专业学术期刊,展示学校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也提供了学校与国内国外陶瓷行业的交流窗口,极大提升了学校在国内陶瓷行业的领军地位;学校通过与国外陶瓷学术行业的交流,加大中日、中韩、中美等双边的陶瓷学术交流与互访的形式,在了解西方陶瓷教育最新成果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在陶瓷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学校已经与日本有田窑业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陶瓷艺术院校保持了长期的友好交流。
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内聚与升华,如今景德镇陶瓷学院已然成长为陶瓷教育行业的“陶瓷黄埔”,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完成了从陶瓷专科教育、陶瓷本科教育、陶瓷研究生教育的陶瓷教育全层次覆盖,并于2016 年正式升格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截至2021 年10 月,景德镇陶瓷大学有湘湖校区、新厂校区和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三个校区,下设有十一个二级教学院系,包括五十七个本科专业、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十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八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陶瓷美术学院共有六个专业,分别是雕塑、绘画、书法学、中国画、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院共有六个专业,分别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学校曾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经学校培养成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共计二十五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