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佃梅 叶语云 柴孟飞 毕景昱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获得外在形象和物质面貌的改善,而是充分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系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其路径及成效,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徽州雕刻艺术”作为一种徽州民间传统工艺,与民间文化紧紧结合,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对于传统村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徽州地区对于徽州建筑有着“无宅不雕花”和“千两银子七百门”的说法,在古徽州无论什么样的人家,门面都有精美的雕刻,可见雕刻艺术在徽州人民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徽州地区的建筑已经逐步趋向于现代化,传统的徽州建筑也只能在古村落里见到,而“徽州雕刻”的运用也局限于工艺品上,这使得“徽州雕刻”的使用价值变得单一,偏离了其“服务建筑及其环境”的初衷。
徽州是我们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久远。它见证了古代王朝的不断更替,见证了自己名称的几次改变。绩溪县古称梁安,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地区,东邻浙江,南靠歙县,西街黄山,北连旌德、宁国二县,其境内重峦叠嶂,故又有“岩邑”之称,而其现在的名称据县志记载“北有乳溪,与绩溪相去一里,并流而复合,有如绩焉,因此而得名”。
徽州雕刻源于宋代,明清时发展至鼎盛,其工艺手法以达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艺术境界,雕刻者持刀有力,运刀自如,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处处体现了刀法与艺术,内容与风格相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结晶,展示了雕刻者高超的工艺。
徽州古三雕是中华雕刻文化的瑰宝之一,至今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遍布着的大量的古房屋、祠堂、牌坊、寺庙等古建筑,而只要有古建筑的地域,随处可见石雕、木雕、砖雕。初到徽州的人,远看白墙黑瓦,近看雕刻艺术。
徽州三雕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雕刻内容主要是以徽州本地山水景色、花鸟鱼虫等为蓝本,人物主要以宗教人物、戏曲人物等为主要素材,还有本地著名的新安书画等,为徽派三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徽派建筑互为辅弼,相得益彰,所以有徽派建筑的地方,只要细心发现,随处可见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徽州传统三雕主要都集中在一些古老的徽州建筑中,经过风吹日晒,很多已经消失,只有少量的建筑构件中的三雕才被保护起来,但没有经过专业的保护,目前也是痕迹斑斑,尤其是徽雕文化园早已没有往日的风采了,但就算如今这样,也依然能感受到往日的辉煌。所以,对徽州三雕传统工艺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
三雕工艺品不跟其他的手工艺一样,其他的手工艺是先生产出来,然后去销售,而三雕工艺品不一样,只有客户需求才被需要,所以在制作工艺中自己的想法特别少,久而久之,跟机器快一样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三雕工艺高超工匠们,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经常制造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工艺品,但是这些工艺品价格也会比其他的工艺品高很多,销售人群就不会那么广了,能买得起这种商品的人,要么特别喜爱,要么非常富有而且喜欢收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买得起这种工艺品的人大量去沿海地区发展,时间一长,工匠们手里会积压好多工艺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雕艺术品相对其他产品,由于种种原因,竞争力越来越低,时时刻刻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他们只有经常改变自己的销售、工艺等模式,才勉强不被淘汰。而且当时三雕工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工作坊,相当于竞争对手的关系,所以,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不会请教他人。而一些大一点的工作坊,他们虽然规模大,但是缺乏创新意识,时时刻刻依靠科技,只注重产量,创新方面会差的很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徽州三雕工艺,人们只有打破固有的状态,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推陈出新,才能事三雕工艺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
现在雕刻品比较单一,题材也很单一,而且借助科技,人们越来越懒得思考了,所以大部分三雕工艺品构图单一、题材单一、制作手法单一,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工匠大部分都照搬前人的构图手法、故事情节、塑造方式等,他们制造的工艺品完全与现代人的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这样下去就如同我们每天都做同一件事,时间长了都会感到烦躁的,所以,当大部分都有这种感受的时候,三雕工艺就又会流失。所以要想三雕工艺符合社会的发展,更是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工匠们只有提高创新意识,可以借助一些国外的素材,但不是单纯的崇洋媚外,提取他们好的构图手法,丰富自己的题材与构图,创新与传统,就像是树根与树枝的关系,一个都不可或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政府也开始加强了对非遗的保护,三雕工艺又开始得到发展,徽州三雕工艺也呈逐渐复苏的景象,市场需求量慢慢得到增加,价格也随着需求得到上升。但徽派三雕的继承者却越来越少,工匠们所会的工艺越来越少,没有前人那么精通了,三雕的发展只能止步于次。
徽州三雕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工艺,从徽州农民日常生活中所起源的,人们从日常辛勤的日常中的得到题材,逐渐创造出许许多多的雕刻,雕刻的灵感也来源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景,所以三雕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气息。但是它没有相应的书本、文字记载,传承的方式也特别单一,只能依靠人靠人传播,上一代传承下一代,只能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承。而民间的手艺高超的工匠们,只能通过人传人这个单一的方法进行传承,将自己经验、工艺以这种方式传给后人,终究会漏失好多精妙的技艺,所以到现在精巧三雕工艺品越来越少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雕刻机器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雕刻机、镂空雕刻机、单刀头或多刀头雕刻机、浮雕等等工具,存在每个工作室的角落。特别是3D 打印机、雕刻机的出现,给徽州三雕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虽然提高了雕刻效率,但是却减轻了手工艺的时间,但随着徽州三雕工艺的工具不断发展,三雕工艺品的价值会变得越来越低。所以我个人认为,徽州三雕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虽然可以借助当前所有的工具但不能太依赖工具,因为科技会增加人的惰性,只有适量的借助科技,加上工匠们的高超手法,才能做出来符合当代社会的三雕工艺品。
由字面意义就可以看出,三雕展示馆主要是为了展示徽州三雕传统艺术品与工艺手法,为了保护徽州传统工艺不被流失而建立的。“三雕”艺术作为徽州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且精妙绝伦,在创作农民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雅秀绚丽的雕刻技法,技法更加娴熟,其内容、布局、技法又集中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典型艺术风格。雕刻技艺多种多样,如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在徽州应有尽有。
三雕展示馆的设计主要是结合老师所说的绩溪县上庄村的几处故居:胡适故居、胡寿基宅、胡雪岩故居等等,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现在徽州三雕大部分工艺品主要是集中在老建筑的构件中,没有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尤其是徽雕文化园更甚。
所以根据徽雕文化园建筑后面的一处徽州木匠世家,保留当前外观,主要对内部空间进行设计,通过对所需的功能分析,主要展示区分为了石雕、木雕、砖雕三块展示区域,以石雕、木雕、砖雕依次展示,再加上一些服务台、储藏间、纪念品售卖等功能区,营造粗合理的动线。
展示馆内部空间设计主要是由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现代装饰与三雕艺术品相结合,大厅部分主要由地面浮雕以及一个三雕介绍的背景墙展示,入户门一个简单大气的新中式服务台,墙面装饰多用竹木纤维板材的栅格形式,墙面颜色多用带有复古气息的偏灰的木色,这样更加符合三雕传统的气氛,大厅边上做一个休息接待区,家具采用新中式的木制家具。第二部分是石雕展示区,用大理石和其他石材做了一个墙体嵌入式的展示柜,这样子更加大气,顶上做一部分中式的屋檐,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所用的材料相结合。第三部分主要是木雕展示区,墙面主要根据山水做了一个大的山景,展示主要是窗花展示,宗教人物展示主要是集中在地面展示。边上转角做一个喷泉小景,增加一点趣味性,走廊做了一个长的体验区,墙面主要用偏复古颜色的布艺材料和砖墙面。第四部分主要是砖雕展示区域,用砖做的两层展柜,搭配竹木纤维板更显大气,收集一些砖雕小的工艺品保护起来。边上也就是展示区域的最后部分用地台和护栏做了一个小的三种展示品的小景。
随着当今经济与文化的飞快发展,很多地域文化打破原始的地域界限,逐渐开始产生交流,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文化受到这种局面的冲击,得不到保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重点发展一些大的地域文化,同时也不应该放弃地方文化,应该更加重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雕艺术展示馆的设计,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想法相结合,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将传统的徽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运用在艺术展示馆中,对艺术展示空间内部的设计更加注重了融入当地传统文化,让徽州文化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手法出现在你的视野中,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加强对徽州三雕文化的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艺术展示馆的设计,一方面对绩溪县政府打造“寻根之旅”文化宣传的活动项目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对本地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