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武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探究

2021-11-27 22:07:11高长江陈菡
魅力中国 2021年46期
关键词:思想工作教育

高长江 陈菡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习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截至2020 年7 月,武汉有各类高校93 所,在校大学生130 余万人,是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做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义重大。

一、部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近年来,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武汉各高校基本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强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党中央的要求、新时代的形势发展、学生的期待,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研究与思想引领、责任落实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或不足。

1.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对意识形态领域核心思想和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和政策宣讲为主,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空洞说教。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度较低,教育效果不够好。

2.意识形态工作合力不够,系统设计不够科学。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靠宣传部门,部门协作发力不够。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堂。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少数高校一定程度存在意识形态教育弱化的倾向。

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课堂教学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价值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未能充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不够,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他非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少数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做好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部分学科领域,个别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在课堂上发出“抹黑中国”“歪曲历史”“崇洋媚外”的言论。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大方面,一是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深、内涵认识不清、政治属性认识不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尚不科学健全,各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协作创新的合力不够;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对教育心理学和学情的研究把握不到位,造成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活度、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所欠缺;三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不足。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课堂监管覆盖面不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奖惩机制不健全。教师及管理人员对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论传播机制规律认识不准,存在本领恐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不够深,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释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对错误言论、观点、思潮批判不够,缺乏斗争精神、斗争方法和斗争能力。

三、做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殿堂,也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交锋斗争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高校必须切实肩负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坚定不移做强意识形态工作。

1.加强领导,层层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高校党委及主要负责人应清醒认识武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阵地管理,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让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清楚责任内容、清楚工作规范、清楚考核标准。

2.巩固阵地,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和教学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统筹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结合党的主阵地育人工程,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落实育人功能,全体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培养斗争精神和斗争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

3.夯实基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德提升计划,以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推进师德建设。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奋斗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正确分析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真正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面了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犹豫和纠结,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流沟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现实困难的克服中、思想困惑的破解中、情感问题的理清中不断地感受、体悟意识形态的力量和价值,自觉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4.构建平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习总书记强调,互联网舆论是高校需要面对的 “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诉求的最重要载体,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主战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新态势,努力构建全媒体融合发展,通过经典影视、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社会实践等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官网、官微、博客、微博客、微信和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便捷、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内外活动紧密结合,对现实或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评价和正面引导,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舆情监控预测、风险预判、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应对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5.营造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载体和途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氛围。注重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和感受,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时政论坛,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暑期实践等,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促使学生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思考,对时事热点的认知。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身边的模范事迹,感受社会正能量,目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运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工作实效性。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做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凝聚广大青年学子乃至全社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思想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