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对策探析

2021-11-27 22:07:11张珂
魅力中国 2021年46期
关键词:困难毕业生职业

张珂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一、特殊困难毕业生的认定与原因分类

目前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部分特殊困难毕业生实际情况,本文认为: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是指由于受到家庭条件、自身身心状况、自身能力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求职时不能顺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一)主观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出现偏差

(1)自我认知、定位不清晰。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对自身能力特点、职业价值观认识不足等情况,对于自己就业过于乐观,无法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相匹配;另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长相、性格等原因存在自卑心理,在求职中因为一次未被企业录取,便过于悲观的认为自己肯定找不到工作,害怕失败,更不敢参加其他面试,陷入不良循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校内外实践经历较少,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经历,对职场世界缺乏了解,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导致就业成功率低。

(2)缺乏主见,过于听信他人意见。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过于依赖外部信息,比如考研热、考公热,而不结合自身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就业意识较差,缺乏内驱力。该类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基本认识,对于就业没有思考和准备,不知道求职方向,就业主观能动性较差,从而导致懒就业或不就业。

2.就业能力与职场需求不匹配

(1)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和表现尚可,但不注重对所学专业等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完成工作任务,不能按照要求交付工作结果,导致求职失败。

(2)沟通、表达能力较差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心理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代表交谈时容易出现紧张、语无伦次、害怕说错话得罪人等情况,导致个人能力得不到正常展示,错过最佳就业机会。

3.家境困难

(1)家庭贫困

通过调研,发现有一些学生家庭因家庭主要成员存在身体残疾、先天性疾病等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导致学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言谈,害怕别人得知自己的家庭情况后收到排挤或歧视,不敢面对求职环境,最终错过最佳求职期,导致求职失败或结果不理想。

(2)家庭背景复杂

个别学生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家人去世等特殊情况,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家庭关怀和支持,性格往往比较孤僻、多疑,缺乏安全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悲观,因此常常自暴自弃,对于求职没有任何规划或行动。

(二)客观原因

1.“慢就业”现象仍旧突出

大学生“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放弃“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毕业生采取缓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自2014、2015 年就开始显现,近年愈发明显,早在2018 年时,中国青年报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曾做过意向调查,在受访的2000 余名对象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听说或周围认识的大学生就存在“慢就业”现象。“慢就业”现象是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背景下产生,代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重要转变的一个标志,从好的方面来说,高校毕业生对人生的未来规划会有一个更充分、更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空档期内,毕业生确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接触职场,为今后理想的职业规划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但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慢就业”现象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毕业生迟迟不就业、缺乏就业诚信,频繁解约甚至主动违约、贪图享受,怕吃苦,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总想一步登天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

2.后疫情时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击

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受到较大冲击,各地区先后实行封锁机制来遏制疫情传播,这也导致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先后裁员歇业甚至破产倒闭;同时,国外疫情迅速蔓延,使得不少外贸出口企业订单量急剧下降,也是的有出国计划的高校毕业生不得不调整自己原有的就业目标,重新规划求职计划。

二、精准帮扶对策

(一)困难群体审核认定层面

建立精准审核认定机制,自学生接触或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以来或学生主动表明存在就业特殊困难时,各院系应尽早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联系辅导员、专业教师通过走访、座谈以及学生运营测评工具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就业困难情况,按照困难类别、期望获得何种帮扶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全程对学生信息保密,随后辅导员通过院系党政、教研会、学生专题工作会等方式向有关领导、教师告知有关情况,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二)精准帮扶工作执行层面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主阵地建设

课堂教育是大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压舱石,受学科知识论的影响,大学学习是以教育知识的学习和习得为主要目的,但在这种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大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和指导力度,应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建设为重点和抓手,邀请校内外具有更高资质认证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与开发之中,设计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为一体的新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师高质量的“讲解”引导出大学生高质量的“实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愿意实践的教学生态体系;提升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交流、发言频率、对案例课后实践的完成质量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试卷完成情况相结合,“教师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同学评价”相结合,更全面的考察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完成情况;注重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课堂走向企业,从书本走向职场,从理论知识走向实操能力,引导大学生立志高远更脚踏实地的了解自己,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付出正确的行动。特别是对于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应予以更多关注和指导,既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程度,更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提及某一类或者某一个学生的情况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或剖析,可在课后通过走访、调研或委托院系辅导员、班委进行了解,获取特殊困难毕业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有无疑难点,教师可通过邮件、短信、语音等方式给与学生及时、必要的回复和反馈,让就业困难学生感受到关怀和鼓励。

2.利用信息化优势,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和“一对一”帮扶机制建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特殊困难毕业生对参加第二课堂以及接收“一对一”帮扶意愿非常强烈,主要原因包括:更有针对性、更在乎个人隐私、效果更好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帮扶信息化建设,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与用人单位加强信息对接,共建就业信息化平台;尝试建立“校企双导师”制,聘请校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学者和企业专家组成“导师人才库”,共同拟定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标准,开展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指导,尝试建立困难学生实践进修平台,优先安排特殊困难学生前往企业实践进修,全面了解企业人才运转情况,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对特殊困难学生开展团体辅导、职业咨询等帮扶活动。

3.构建高校毕业生求职能力培养、测评体系

众所周知,人才测评有关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在使用过程中,受中西文化、理解能力、翻译水平等因素影响,国外开发的职业测评理论、工具往往直接生搬硬套地运用到本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程中,测评信度和效度以及用户体验还有较大差距,导致测评结果可信度不高、用户体验较差、报告解读不够专业等不良因素,十分不利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科学、全面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实践探索、不利于用人单位通过测评了解、招募优质人才,因此高校应积极研发、建设并根据本校情况,多种方式与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开展多方面合作,开发适合于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的能力培养、测评体系,将国外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本地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学生突出的职业生涯规划难点、重点问题与用人单位迫切的用人需求标准相结合,研发出更适合本地高校师生使用、更方便用人单位了解人才真实能力水平的智能化大数据人才测评平台,共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4.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体系化的就业咨询专家团队

由于就业困难帮扶对象的身份、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便于通过课程、讲座等公开方式开展指导,因此对就业困难帮扶学生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更符合实际需求,也更能体现对于困难学生的尊重和关怀。通过建立准入门槛,持证上岗、定期监督等机制,建立一支指导水平高、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校就业咨询专家团队,通过“一对一”咨询、就业专题指导、就业团体辅导等方式开展精准化的指导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从对学生的收纳面谈,到就业进度的记录,一直到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全程记录帮扶指导信息。

三、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是一项艰巨但非常关键的学生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持续确保帮扶力度,从每位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帮扶机制,促使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困难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选择困难症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