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00017)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综合化、专业化、复杂化、实用化,而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需求也跳出了单纯就业的目标,更加关注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供需双方对就业预期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在积极地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高校社团作为大学课堂的延伸,是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提高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就业思想教育功能,加强社团的保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当前高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理论、概念的阐述相对较多,虽然也在课程设计上努力增加实践能力训练,但是远远不够满足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需要。并且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培养力度还有待继续加强。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很及时,大学生所接触、掌握的一些领域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要更丰富,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知识传递、传承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够从网络获得资讯,但是网络毕竟不是现实世界,大学生缺乏人际关系的锻炼,缺乏将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操作机会,而高校社团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将自身所长以及专业知识技能展示出来,在同一个社团中会有不同年龄、知识结构、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互相取长补短,将知识融会贯通,同一个社团的学生必然是因为兴趣爱好相近,如此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加有兴趣和动力去深入研究探讨,这样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其他的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水平,这就是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自身的特质,是别人不具备的或者是难以效仿的,当然就业竞争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大学生去践行,将知识水平、知识技能、认知水平融合提升发展,使自身具备更高的可培养性和可开发性,形成自我的独特优势,才能立于职场不败之地。高校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程参与,作为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领导者,从活动的筹谋到流程再到收尾,每一项工作都能够锻炼到学生,有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培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功的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并在活动中更加清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自检自强,为学生日后就业从业打下基础。
我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协作,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也包含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共同合作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虽然有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者不善言辞,人际关系处理不太理想,但是参与社团活动就必须要跟他人交流,大家会一起讨论方案,制定流程,分工合作,需要成员开诚布公各抒己见,也要听取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想法,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磨合的过程中培养倾听、表达、反馈、思考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自我,为职场打拼增加砝码。
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最大原因是源于兴趣,其次是交友,而对于提升自己能力有目的性的参与社团的学生相对较少,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娱乐性大于学习性,而作为社团来说,其对于自身的就业引导的观念并不明确,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社团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也使得社团活动对促进就业的影响不大。学生与社团双方面都应当认识到社团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文化活动,它所具备的就业引导、就业培养、就业实践的作用要被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出来。
当前的很多社团活动还停留在比较偏重于趣味性方面,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非常少,即使有举办相关的就业指导活动,大多数也都是走走形式,请业内导师来讲座,上一堂课,这明显远远不够,甚至有的讲座内容已经过时或者不接地气,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未起到应有的启发作用;还有一些社团有意愿也有行动去积极开展就业相关活动,但是由于专业指导不足和水平受限,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就业相关活动成功举办的社团相对还是少数。
近些年来虽然创业就业风潮在高校中日趋流行,相关社团也日益增多,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文娱类的社团依旧在高校社团中占比很大,再加上一些学生对本校创业就业类社团的不了解或者不知道,也使得这类社团发展缓慢,社团组织的就业创业活动的影响力十分微小。高校社团虽然也都在努力引导就业,为学生服务,但是社团建设发展的保障持续力不足,高校对于社团建设的重视度也不够,社团活动在品质和效果上都需要提升。
大学生成功就业只是毕业后的第一步,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大学生应当追求的目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既要符合个体特点又要满足职位需求,体现人职匹配的合理性,大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就职的满意度,专业技能过硬也是岗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此,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一定要贴合学生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有新的认知、新的思考,新的实践,社团也要多多举办专业技能与就业引导融合的活动,比如专业竞技、模拟广交会、研讨会等,让学生有发挥专业所长的机会,锻炼实践能力,开拓眼界,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压力增大,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会逐渐降低,对于社团而言,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引导的工作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密切渗入,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能够自主发展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挖掘自身潜力的渴望,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社团活动参与度会很高,组织性也更强;而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对于社团经常举办的活动已经非常熟悉,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不足,而且重复的活动也给人以疲惫感,不能从中获得个体能力的提升,并且对就业也无甚帮助,高年级的学生自然就要寻求其他的实践渠道来发展自己,社团挂名、退社的现象就比较普遍。这与社团活动缺乏活力和创新性有很大的关系,社团应当针对社内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发展社团的就业引导功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凝聚力,将就业导向从始至终贯穿于社团活动,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1.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00 后”已步入大学生毕业浪潮,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化的,也是非常强调个体价值观念的,因此就容易出现一些追逐短期利益、拜金、名利思想,而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迷茫,社团可以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初期尝试性活动,社团应当肩负起思想育人的责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社团工作中理解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努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自身成长。通过对学生道德、心理、思想水平的了解,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政策、国情,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在择业、价值、人生观念方面有正确的认知,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自己才能的发挥,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努力刻苦学习,积极主动实践。
2.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难免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就业会产生一些盲目、焦虑、消极的心态,社团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对于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能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就业思想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积极迎接就业挑战。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和就业讲座,让学生对本专业、就业行情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反思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自己入职提供参考。社团还应当多做一些锻炼心理素质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社团要注重活动建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社团活动更具教育性,让活动更有意义。首先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水平,有意识的通过社团活动进行深度思考,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思维,在未来工作中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其次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以后面对困难时能临危不乱,更加从容;第三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沟通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在职场中与同事配合默契,并且还能够建立人脉关系,这在职场上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团建设离不开资金、场地、师资的支持,要想让社团发挥就业引导的作用,社团的软硬件建设一定要跟上、到位。高校应当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支持,有效规范资金使用,并积极帮助社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拉赞助的同时也让企业的文化融入社团活动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提高社团就业引导的水平,扩大社团活动的就业影响力;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拔高社团活动档次,提高社团的管理水平,完善社团就业指导服务;规范社团活动章程,从学校领导层面重视起社团活动对于思想教育、就业引导的重要性,号召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社团活动,社团指导教师与社团内的学生管理干部要时常沟通学情学况,在引导学生就业的同时挖掘学生的组织领导潜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得到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