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乐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江苏 南京 211800)
民间美术资源实际上是某个区域的人民情感与智慧的共同结晶,这使得其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若能够在小学美术教学环节适当融入民间美术资源,无论是教学的感染力还是亲和力,均将有极大提升,为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这一背景下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并凸显其文化渗透与情感展示的重要作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贴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特点,使得其在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环节后,将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初期,这使得其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新知识接收方面的包容性与学习性均较强。因此,能够保证民间美术资源的充分融入与美术学科结合,学生对于美术兴趣被激活的同时,也将加深学生对于诸多美术资源的深入理解程度,从而达到增强对民间艺术认同感的目的,奠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基础[1];其次是由于多数民间美术资源形式较为简单,色彩的单一性使得将其与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融合后,更容易将学生思想共鸣激活,继而实现学生对民族认同感的强化;最后是民间美术资源若有制作需求,其制作过程通常较为简单,贴近生活与来源于生活的特点,让小学美术教学进度的推进更为简单,从而奠定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坚实基础。
“副科”“可有可无”等是当下部分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评价,但有时却又将其作为有效提高升学率的特点着重表现,这使得美术教育始终处于尴尬地位。尤其是农村的美术教育,受办学条件、应试教育思想所限制,其教育体系更为薄弱。但从目前的民间美术资源来源地的实况来看,扎根于广大农村的特征却无法作为提升美术教育优势的关键因素,反而无法保证基础的美术教育水平,继而影响到了民间艺术的渗透与文化传承效果。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机械化的讲解俨然已经成为了教学常态,学生作业时大多以临摹范画为主[2]。部分学校所展开的针对美术教育的强化形式,以参加各类美术大奖赛为主,此情况已经成为了对美术教学水平予以衡量的重要标准。若从美术教材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的地域与民族特色长期处于缺失状态,这使得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质量与效果不佳,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对于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渗透需求。
“求新求异”是对当下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其形成独创精神以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但现阶段的教师却由于对此目的理解有误,往往并不关注美术知识的有效传递过程,而是会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传统美术知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对创新意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强调创作中更多应用此类艺术形式可能会导致现代审美时尚缺失的重要性,甚至影响到对外交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当下所倡导的民间美术资源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其本质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带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与元素设计方法,而并非完全摒弃现代的美术教学与艺术设计思路,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初期的认知中国元素、设计包含地域特色的作品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初期的艺术鉴赏能力极为重要,无论是其审美情趣还是生活品味,相较以往均将有明显提升,而充分反映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效果的主要形式为小学美术教学。当前的传统美术健康教学过程中,其传统内容设置为了方便,会选择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理论讲解或艺术手法解析,这使得学生对此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鉴赏期待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后续美术教学进程的顺利推进[3]。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在展开美术教学的进程中,需要将美术资源的应用价值予以充分发挥,继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事物的独特魅力,发现多种民间美术资源的表现价值。
以《玩泥巴》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学环节若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一些著名的作品,或单独拿出几个作品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艺术赏析,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丧失对于作品与包含艺术形式的共鸣,大大削减其对艺术的鉴赏热情。而若是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实际的手工泥塑制品,并与学生们共同比较不同泥塑制品的区别与形状,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激活,继而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其根本的责任与教学任务为让学生掌握发现周边事物独特魅力的方法,拉近艺术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若教学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将必然会使学生对于美丽事物与艺术形式的追求停滞不前。而在拉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后,学生能够通过感官实际接触艺术作品,则其对于美好事物的期待将被点燃。《玩泥巴》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鉴赏泥塑作品的同时,建议穿插动手制作泥塑的流程,并向学生们讲解有关泥塑作品的制作程序,继而让学生们在操作条件下真切感知到来自于泥塑作品的线条与色彩的魅力。
伴随新课改相关政策的落实,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已然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环境,单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无法满足对美术教育的预期要求,需要在科学教学程序下充分发挥德育与美育的重要作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若能够适当穿插民间美术资源,将满足对于德育教学的一系列要求,提供渗透传统文化、夯实审美情趣提升基础的重要契机。如此一来,学生们将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元素加以感知,为其个人艺术感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以《水墨游戏》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将我国著名的水墨画向同学们展示与介绍,并以此为前提解析来自于民间的经典水墨画作品。在学生们感知到水墨元素后,即可更为方便地全面解析水墨画的发展历史,并阐述其与油画、年画之间的区别。从材料、艺术主题等角度深度解析水墨画,学生在理解画中所展示的不同文化属性的同时,也将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地区的文化艺术演变情况,从而达到深度解析民间美术资源独特魅力的目的。建议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有关水墨画的民间传说或小故事,继而拉近学生与水墨画艺术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其艺术感悟能力积极提升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学习,作品绘制手法、风格表现完全展示出来的情况下,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各地区人民的品质、文化特色等均获得激活条件,为实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的有效渗透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其主要应用领域为生活中的装饰或与民俗活动之间的配合。在当下,中国的部分地区将剪纸艺术予以传承,并衍生出了贴窗花这一习俗。以《剪纸》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美术教师在展开折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征集学生对各类事物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挑选出合适的剪纸作品必要时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由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爱好同样有所不同,例如男生会对较为凶猛的动物产生兴趣,而女生则更多地会对花草表达出喜爱之情。在激活学生对于所展示的剪纸作品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将会对剪纸作品的形成过程产生好奇心,彻底激活其对作品的探索欲望。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提升,继而更方便教师引出后续的剪纸引导构成,继而加深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独特理解。
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学背景下,展开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将更多的目光与精力放在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上,以达到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最终目的。对于美术教师来说,现阶段需要找寻到一种提升学生参与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积极性的方案,以此作为激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为展现学生的多元化学习优势,就必须明确小学美术课堂的主题,继而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予以提升,并在此环节使其真正感悟到美术课程与民间艺术资源的独特魅力。
以《皮影戏》这一章节为例,皮影是顺应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独特艺术产物,其背后所融合的一系列地方文化、风俗习惯较多,若能够将此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环节,将充分发挥出其文化渗透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更好的贴近新课改的内核,充分展示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天性,就需要在结合更多历史文化、独特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方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主旨,确保学生无论是在感知皮影艺术特点,还是亲自动手制作皮影的过程中,均能够感悟到其背后的文化魅力,动手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是使其文化情感升华的重要基础。皮影制作完毕后,更可在向学生播放皮影戏后,建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模仿片段中的皮影戏,利用自己所制作的皮影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对此种艺术形式表现出亲近感的基础上,教师也可充分发挥这一重要契机的价值,对学生给予有关艺术创造方面的鼓励,为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作为美术教师,在挑选美术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其来源、文化内涵以及背景等做详尽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制定贴近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适当融入与艺术拓展,将实现提升学生整体艺术水平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