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云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兴隆镇学区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7399)
当今的小学生可谓是无纸化阅读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传统纸质书籍的文化载体逐渐由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终端产品替代,系统化的阅读也变为碎片化的阅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合理创新,有方法、有目标地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其阅读能力上做到适应时代发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成为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量创新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做出一定的探究分析以供参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便是打开世界的窗口。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阅读,考验的是一个人筛选阅读内容、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师课上让学生对文章段落进行概括大意,锻炼的就是这种阅读筛选内容和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即有着对文字的感知力,能够做到从阅读内容中取我所需并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让学生描绘赏析“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景,学生若是可以用日常白话用语做出生动形象的描写便是学以致用的体现。
阅读方式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消耗性的阅读,一是思考型的阅读。消耗性的阅读就是把书当作小说杂文一样的休闲看品,读完一笑了之,并没有在脑海中沉淀出知识性的联系构建。而思考型的阅读就是带有目的性和思考性的阅读,是一种有益于改良生活、丰富思维认知的阅读。在小学阶段来说,既要适当地采用故事性的文章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合理配置课外名著的拓展阅读,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在学生自发性阅读兴趣的驱使和教师组织进行的刻意练习下,只要师生都能够持之以恒,那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稳步提升便是指日可待的。
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带头领读、学生跟读,长期如此进行的阅读教学,其体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都是不胜其烦、枯燥无味的。要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有所感悟、提高能力,首先在课堂环境上就要营造出安静的适合阅读的氛围。例如在阅读小学四年级课本中《趵突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沉浸到阅读、沉浸到对趵突泉的无尽想象之中,从而在内心深处触景生情、收获良好的阅读体验,继而才能够爱上阅读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再者如学习二年级《小狮子》这篇文章时,可以就文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自导自演地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感受作者文章所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和抒发的内心感情,从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
分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依照少年时期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状况及程度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计划。因为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好比成人之后的我们很少再去对《格林童话》这样的少儿读物感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身心发育的差距比较大,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参差不齐,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和阅读偏好等特征来甄选合适的读物,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不认识的生僻字太多,导致其阅读兴趣的丧失,或是太简单无趣而浪费掉可以继续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成本。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对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现代化解读,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的现代模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图书馆,以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分类,然后开展周期性的阅读活动,稳步提升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之后,学生多多少少都会产生情感心理上的波动。或是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深深认同作者的理念;或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发现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同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角度带来的是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小学阶段的阅读暂时不需要有自身多么深入热辣的观点,教师需要保证的是在对文字篇章基础性的理解上学生都可以做到无障碍流畅阅读的水平,就已然是阅读教育成效的体现。例如在课外阅读阿凡提的故事中,学生可以做到有效地了解文章中的成文结构、知识亮点,讲出自身的思考。教师可以多多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说来听听”,这样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又强化了阅读概括能力。再者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阅读感受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久而久之长期坚持之后,便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提高文字美感,对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和提高。而具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人,便是踩在伟人的肩膀上,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篇章和作品,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切实重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教学创新永远在路上,不断发现改善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成长生活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实现孩子们可持续化的、全面的发展,也希望我国小学阶段的阅读教育水平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