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红
(贵州省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织金 552100)
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去学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要去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提问者与讨论发言者通过语言的表达,使其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让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和沟通,消除隔阂,互相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显,真正地做到了化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中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不光要关注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对语篇的全面理解及语篇结构的分析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的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好的与语文语篇相结合。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语文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门课程,听和说更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情况。首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些小活动,例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课前小演讲等来给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也可以利用课本中原有的材料,开展情景剧等活动,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我们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和重要信息,同时也让我们充分感觉到语言的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对教材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不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而且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在课余休闲时间,通过给学生讲一些经典的、勤奋好学、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典故来对学生以启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合理地安排一些诗歌朗诵、知识竞赛或者读书心得等活动。活动的规模可以不受限制,大到整个学校举行,小到以年级、班为单位,甚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活动地点也不设限制,户外、学校报告厅,当然课堂上都可以安排。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的,一些精彩的演讲、读书心得,或者是制作精美的黑板报、手抄报等可以加大宣传,提供给报社学校网站等以供同学老师们学习。举办这些课外活动能够极大地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地及时给予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指点。举办这些活动还可以发现一些同学们的长处,让这些同学的特长得以真实地向同学老师们展示,不但能让这些同学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而且也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做到取长补短。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文化素养;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还要具备创新意识等。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素养,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在当前教师的综合素养存在不足,具体来说师德不足、教育目的不明、教育方向不准、效能不足等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修正这些不足之处,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会存在着隐患。教师需要加强素质修养,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使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顺应时代要求,研究并注重培养文化修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教师具备了基本素养时,经过与学生时间的相处与交流,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评价语言单一、机械、笼统和缺乏针对性,改进评价语言,充分发挥教师话语评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师即时课堂评语的语言应符合以下4 个要求:第一,准确恰当。二是生动丰富。三是针对性强。第四,机智。学生经常面临许多“回答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学生可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自发的回答可能会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用机智的点评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而不是在把握教学节奏的同时为“浇灭”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又要巧妙地维护学生的“面子”,从而保持课堂的效率和和谐。最后,教师评价语言应具有中国特色。教师要依托课文语言和学生的语言特点,对课文语言进行智能化、创造性的评价,使评价语言成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爱学习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