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传统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中华民族地域内居住和生活的中国人民及其祖先创造的所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优良文化,又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并且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传统的伦理共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长河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她不仅创造了优良的传统文化,更是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民族文化素养的中华子孙。但是,我们面临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生扭曲,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应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间得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优秀的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能够博采众长,包容所有优秀的文化成果;能够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能使自己的人民感受到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吃苦耐劳,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品质。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志,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还有木兰从戎精忠报国的民族正义。这些形象都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楷模,不断激励着学生前进。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牢记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爱国主义和自强奋斗是相互依存的,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将其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不断加强自强奋斗精神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的传统教育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学阶段,教师还应该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理念灌输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它成为中学生行动的基本准则,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中华文化文化强调和谐,主张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维护着国家的统一,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渡过难关的精神内容,同时中华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文化强调刻苦奋斗,厉行节俭;强调气节,努力奋斗等精神价值,反对和唾弃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传统文化崇尚科学,反对愚昧;中华文化强调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其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进取并奉献社会的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尽可能做到刻苦奋斗,杜绝享乐主义,抵制不良社会习俗,养成社会公序良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社会、人的和谐统一体,最终的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朴素和谐思想。在人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中学阶段正是思想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培养爱国、爱党的伟大情怀,同时,也要求他们继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基本素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合力,这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的基本知识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中学阶段得以弘扬和继承,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