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源 刘晋 郑青秀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4)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劳动市场的变化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特别是市场经济结构不断发展,职校生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今天,对于将要进入社会基层成为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中、初级技术工人的职校学生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目前,很多职校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茫。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其内容而言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去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切实而又现实的自身问题,有利于解决学生对自我缺乏科学认识、方向迷惘的问题。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就其形式而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设计未来,让学生自己设计怎样逐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职校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期间并不稳定。我认为,职校生在企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企业实习对职校学生来说新鲜又刺激,有的学生实习前并没有做好吃苦耐劳、认真实习的准备,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等新鲜劲过去了,这个时候就想着要回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来企业实习之前的思想工作是关键。我院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都会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首先,企业教学实习也是学生学业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教学实习完成后,会给每个同学有一个实习鉴定,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最后,告知同学们,通过企业实习,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检验,为以后找到自己的绽放点,夯实工作基础提前做好准备。
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的关心是关键。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心理难免出现焦虑,不安,这个时候的学生非常需要一个他信任的人去关心他。我院学生去企业实习都会根据实习的学生数派带队老师全程服务,带队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小A,刚去企业没几天,就说要回家。因为他是我班级中第一个出现思想波动的学生,所以我也格外的关注,经过仔细的询问,小A 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是由于企业公寓离厂区较远,上下班时需要经常坐班车,小A 晕车,所以想回家。其实企业公寓离厂区并不是特别的远,中间只是隔了一个路口。我鼓励小A 勇敢面对,还给他提供了几个其他方案,买一辆自行车,或者提前步行走过去,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锻炼了身体。经过耐心的劝说,小A 终于鼓足勇气继续实习,并且最终顺利完成。
中职生去企业入职后的前几天,企业一般都以培训、参观、打扫卫生为主,所以前几天的劳动强度不大。但是,当学生被分配到各个不同车间的不同工位时,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我所带班级学生小B,小B 同学在校期间是运动健将,喜欢长跑,健身。但是小B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去企业实习后,被分配到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不需要出太多力气的工位。他的这个工位是好多学生羡慕的岗位,但是却令他非常苦恼,因为他比较喜欢干力气活,不喜欢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最后经过带队的老师的积极协调,给他调整了工作岗位。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周围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找同学倾诉,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找老师帮助,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都比较了解,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表情,都会被有丰富学管经验的老师捕捉到,从而及时的处理。到了企业之后,周围是陌生的环境,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企业的安排不合乎自己的心意,就会萌生辞职的念头。
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技能不熟练,一方面担心自己做不好,另一方面又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取得成功。而此期间,恰恰是学生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差错的一个时期,学生在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怀疑自己的能力,畏惧眼前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树立典型的办法鼓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承担工作任务。比如,我所带班级小C 同学,企业实习期间,在装配汽车VIN 时,发现随车卡VIN 号与整车铭牌、VIN 信息不一致,随后及时拉暗灯,报警给班长。实习企业评价小C 同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防止了缺陷逃逸,降低了质量风险。小C 同学所在工段也因此获得质量报警奖。
企业在给实习学生分配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征求带队老师的意见,因为不同的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企业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很有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适合岗位的情况。比如,企业在订单增加或者生产线调试的情况下延长了工作时间,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是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有意见。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方面带队老师要主动多和企业沟通,深入车间,向班长、工段长了解实习学生的工作情况,并和他们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主动和带队老师联系,毕竟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长,对学生更了解,更容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