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津津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大因镇大千秋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0)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基于在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方面,弱化或者是忽视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虽然小学生在正是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他们的口头语言往往是不规范的,语言往往随着自己的思维走,想到哪就说到哪,还不能做到围绕一个主题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没有做到有逻辑、有层次的表达。而这些恰恰应该是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要“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基于此,小学语文需要重新认识和审视口语交际课,科学设计活动,使它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利器”。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口语交际课呢?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认为要想真正把口语交际课扎实落地,是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搭梯子”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口语交际“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语文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来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
目前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每个单元编者都给出了一个口语交际的话题,同时为了降低难度,也是为了给语文教师们一个设计活动的方向,教材中都会以插图的形式表现小学生彼此交流的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备课时的依据,可以根据它们来巧妙地设计自己的口语交际的活动。为了让活动在课堂上更顺畅的开展,语文教师还要做的就是精心创设口语交流的情境,因为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表达才会更真实、更丰富。比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打电话”这一话题时,为了让学生们有话可说,说得更好,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创设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一)周五放学回到家里,你发现语文书不见了。你想问问小饭桌的老师,语文书是不是丢忘在了那里,你该怎么说?(二)早上一起床,你感觉头疼得厉害,你会怎么向班主任请假呢?(三)去叔叔家找弟弟玩,晚上想在叔叔家过夜,你会怎么和爸爸妈妈说?---------每个口语活动都是小学生平时遇到的情况,情境一出来,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此时,语文教师抛出打电话时的要求:1.面对电话那头不同身份的人,你用什么样的语气更合适?2.怎样说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3.用到了哪些礼貌用语吗?这样,有真实的话语情境,有明确的口语交际要求,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就会是从心而发的,有效果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学段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和侧重点有着明确的规定。各学段各单元都有其口语交际的侧重点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和解读课标中相关的要求,将它们真正弄通弄懂。然后依据课程标准,以具体的口语交际话题为桥梁,以螺旋上升的态势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新课标对小学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会倾听、能用普通话流利地交流,会提问(请教)、商讨、讲述、转述。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确定教学目标:第一,以具体的事例讲述眼睛的重要性;第二,尝试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第三,说一说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保护眼睛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目标的制定,既没拔高要求,也没降低要求,符合学生的口语表达特点。同时,以目标为导向,口语交际的活动自然而然地生成,学生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有目的、有逻辑、清楚流利地交流,他们的口语水平定然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口语交际是双人或多人之间的群体活动,有来言有去语才应该是口语交际正常的形态。如果只是一个人说,而其他的人只听不说,那么就称不上是交际了。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说两三句就无话可说了,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口语交际双边或多边互动的意识,学生只关注了自己围绕话题要说什么,却没有认真倾听其他同学说话的内容,没有从他人的话语中提炼出进一步交流的“点”,听话抓不住要领,使得口语交际的说也没落到实处,口语交际课成了单一的“说话”课。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实践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说的方法,还有对学生进行听的指导。比如在小组交流事例时,教师要先布置提问的要求:请你认真听,抓住有疑问的地方向对方询问;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要求同学们对发言者的言论作出评价,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们就会由只关注自己的说转变为听说兼顾,单项的口语表达就会走向双边及多边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