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云
(邢台市第三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1)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语文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语言与文字知识。其中,具有很多的中华民族精神素材和各类古典文学素材,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对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并且它具有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工具属性。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初中阶段的诸多教师与学生家长更多地将语文学科视为了提升中考分数的学科工具,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使语文教育难以突出在人文教育上的学科优势。在目前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白话文占据很大部分比重,而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的课文内容较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白话文的讲解中投入时间也较多。白话文蕴含的文化经典内容则较少,难以使学生体会与感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仪规范与精神内涵等内容。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国演义》作为导读,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作者曹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三国演义》的视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下曹操,然后教师对曹操的生平做出一个具体的讲解,重点讲解曹操创作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渴望,然后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活节奏来学习整首诗。其中诗中磅礴的气势以及作者广阔的胸襟是学生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内容,当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调节朗读的节奏、发音、情感等,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中磅礴的气势,在朗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最好地可以浮现当时的情景,从而感悟作者的豪言壮志,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讲课进度,蜻蜓点水地一节课讲授很多古诗词,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学生在不了解文章真正所表达的情感或者含义的情况下进行的背诵,属于机械记忆。另外,初中课本中学习的古诗词篇目较多,如果经常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机械记忆,经常背诵自己认为晦涩难懂的文章时,就会降低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以及欣赏能力。并且初中对语文科目的考试过程中就会涉及有关对古诗词的欣赏,因此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如何欣赏古诗词,将会在考试过程中对学生有所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古诗词既要全讲,又要精讲,着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诗词情境与学生经历之间天然存在距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时极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故而教师教学时应立足生活经历,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在观察与思考中进入诗词意境,从而更准确地解读诗词。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史料、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长征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毛泽东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选取可以代表秋天的典型意象,对照秋天的风景感受词人描绘的秋之萧瑟,理解词中折射的羁旅之苦。
从以上阐述可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要不断分析和发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动性。教师还要发挥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