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琳
(衡水市北门口小学,河北 衡水 053000)
手工课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科课程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术课程也不例外。小学美术手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审美情慈,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手工课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从课时量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小学美术总课时量一般为每周两节,而美术课还有如绘画、欣赏评价等其它课程内容,可想而知,手工课所占的比重相当可怜。“手工课不就是玩儿嘛!”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准备手工材料是劳民伤财。而很多家长更是认同此观点,这些现象打消了不少教师上手工课的积极性,也使得本来是“必不可少”的手工课处于一个“可有可无”尴尬境地。
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差有些孩子觉得上手工课带材料太麻烦,干脆不带。有些学生不看重美术的学习,觉得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行了,美术课学不学好无.所谓,所以也不愿意带手工材料。有些家长认为购买手工材料的花费太大了,难负担。有些家长的文化层次不一样,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意识不强。家长不愿意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求。孩子的主动性本来就较差,再加上家长的反对,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不利影响就这样造成了。
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创新,“依葫芦画瓢”的问题经常出现。在手工课的创作过程中,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模仿书中的(教师的)范作制作手工。学生作品一出来,个个都很漂亮,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包办代替的太多,而引导、启发的太少。导致学生思想懒惰,学生的手工缺少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美术手工制作课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其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只有对手工制作课产生了浓厚兴趣,注意力才能集中,才容易接受美工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那么,根据手工制作课的特点,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呢?
小学生爱玩,而且在“玩”的心情下亲手做东西就能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在做做玩玩过程中,他们还能明白.很多常识!
教学“风车转呀转”时,让两个学生分别用吹、跑等不同方法转动自己手中的风车,并且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车转得快。随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否改进一下自己的风车,让它转得更快或更漂亮。学生在探究中分析原因,寻其本质。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出,也可以欣赏优秀作品。教师把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多媒体教学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运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展现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宝塔高又高”时,教师将许多座塔制作成录像,再配之动听的轻音乐和讲解词,让学生领悟各种塔的独特之处,体验不同塔的各种美。在学生情感兴趣充分被调动的情况下,教师再组织学生做泥塑宝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通过构思、讨论,做出了形形色色的宝塔。
纸工是用各种材质和颜色的纸进行平面或立体的造型,包括剪纸、折纸、纸编织、捆扎、自由撕贴和纸浮雕等。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愉快自如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引导学生体会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一次次尝试过程中,掌握技能。尊重学生的点滴创作,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水平,对自己和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不断发现美,并从中吸收学生好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和创作水平。
各式各样的鹅卵石,美丽的花纹、可爱的形状、漂亮的颜色,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应让学生收集材料。发动学生到沙滩边或施工工地捡鹅卵石。在捡卵石学生不但领略了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拿起一块鹅卵石,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打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这时要不断地启发,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在学生进行泥塑的过程中,碰到最大的困难找材料。教师应根据低中、高年级,选用不同的材料。低年级学生选择颜色鲜艳、可塑性强的彩泥,价格也很便宜。但它不易保存。中年级的学生用橡皮泥,它同样具有色彩丰富、可塑性强的特点,而且还能长时间的保存。高年级的学生用陶泥捏泥人,做陶罐陶泥找起来不太容易,可用泥坯。有了材料,学生捏泥人,做陶罐就不用发愁了。在泥的天地中,学生是快乐的小主人。创作使他们手更巧、脑更灵,件件艺术品在他们稚嫩的小手中诞生。
鞋是具有古老和传统的手工编织,教师请教当地会编草鞋的老人,自己先学会编,然后买来五彩的包装绳,再组织学生学会几种编草鞋的方法,慢慢地再由编草鞋,引伸到编鱼,编其它小东西。一件件作品一经展出,便身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