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电影创作

2021-11-27 01:06:28葛厚余
魅力中国 2021年4期

葛厚余

(韩国清州大学,韩国 清州)

意大利电影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在1942 年拍摄的影片《迷狂》,展示了真实的乡村场景和社会背景,次年意大利杂志《电影》讨论这部影片,其编剧安东尼奥·帕特瑞格里首次使用了“新现实主义”这一概念。1945 年,罗伯托·罗西里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问世,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正式起点。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电影的起步要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有其现实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电影艺术自身发展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电影的形式与内容都受到严格限制,被允许存在的主要是政治宣传电影和“白色电话片”。后者指那种模仿好莱坞,追求戏剧化情节和豪华场面,以及明星夸张的表演来虚构与粉饰现实的中产阶级故事的影片,因片中所拍摄的家庭场景中常出现当时流行的白色电话机而获名。另外还有一味追求精巧形式的所谓“书法派”电影。基本的状态是思想刻板,形式华丽,既缺少深度,也脱离对普通人的生存观照。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盟军已接近罗马,为使名城罗马免遭毁灭,德军作出了罗马不设防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城内的各派势力和各色人等都有自己的活动与生存状态,影片如实记述了这一切。这部电影已经具有了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初步要素,如故事的现实性与表演的真实感,对日常生活、社会问题与普通人的描述,采用非职业演员,自然的摄影与剪辑,率先使用了现场同期录音,等等。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罗西里尼不得不使用低档的粗颗粒新闻胶片,结果带给影片一种直接的逼真感和新闻纪录的形态。这就是事实的本来面目,罗西里尼在影片放映后如此宣称,这一宣言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格言。

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罗西里尼又拍摄了同样风格的《游击队》等。德·西卡随之先后拍出了《擦鞋童》和《偷自行车的人》等新现实主义的著名影片,另外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和《罗马11 时》等。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特征

所有这些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处在同一个运动范畴当中,它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以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叙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涉及战争和战后的社会现实、失业与卖淫等,强调了社会与政治环境、与生活中人的对抗。(二)影片人物大部分为劳动阶级和下层社会人群。(三)放弃戏剧化叙事,提倡更为开放的结构,淡化或不在乎戏剧冲突,突出生活的断面与细节。(四)在表达上追求真实,包括使用外景现场、避免使用灯光、尽量以非职业演员出任主角等。(五)倾向于使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等更具逼真性的电影语言形式。

以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为例,巴赞称之重新肯定了新现实主义的全部美学原则。它之所以符合这种原则,首先在于其情节是平民化的,是一个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件,而且绝不是那类离奇事件。影片表现的是一桩普通而琐碎的小事,故事甚至不能构成一篇社会新闻的素材,事件本身并未包含任何纯戏剧性因素。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表述性格因此契合了巴赞独特的纪实美学的一个内涵。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直接表达者主要是电影编剧凯撒·柴伐梯尼,他是《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米兰的奇迹》等影片的剧本编写者。柴伐梯尼特别强调普通人与日常生活应成为电影的中心内容,电影要不惜代价放弃奇观事件和神奇人物,摈弃戏剧化的虚构。因为戏剧性的力量根本不能和普通人生活所展示的内蕴相比,电影不必创建神话,它需要展现社会事实的含义。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电影的实践与观念

安德烈·巴赞是电影纪实美学的主要表述者,他全面概括和深入分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实践与观念,构建了包括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机制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念在内的电影纪实理论体系。巴赞给予电影的纪实美学和纪实语言更为深刻与形而上的解释,使他不仅是电影写实主义的哲学总结者,又成为探索电影新观念、新语式的“电影新浪潮”之父。这表明巴赞的纪实思想并非对追求电影表达真实性的单一理解,它具有更为复杂的美学内涵和宽阔的涵盖性。

巴赞从分析摄影、绘画与客体世界的不同关系入手,指出与电影同质的摄影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这里,摄影复制的机械含义确保了影像的本质客观。这种客观性使电影与物质世界之间得以建立起直接与可信的联系,物像所表达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有阻隔。巴赞接着指出,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实现得更为完善。摄影与电影都遵循着自己的美学原则,它们的美学特性就在于揭示真实。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及它所表达的电影观念,是电影的写实主义传统中最有影响的存在。虽然它至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就不再延续,由于它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平面单调和内容的单一性,其发展受到极大局限,在观众领域造成的新鲜感也很快消失,但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却相当深远。这一方面表现在对电影纪实美学的深化起到的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制作观念与方法波及世界各国且影响深远,包括20 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第六代导演的制作均受其影响。

中国第六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最新的创作探索者,似乎相当自然地选择了新现实主义的表达模式:关注普通人,描述生活片段与细节,相对开放的叙事,追求真实性,大街上拍摄,同期声,非职业演员,长镜头等。从世界电影美学的背景上看,有它令人费解的地方,因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经过法国新浪潮和欧洲现代主义电影,新好莱坞亦以作者电影或商业电影艺术化的形态呈现,更有独立电影、地下电影等的艺术探求并存。但是如果从中国电影当时的背景看,第六代导演的选择又似乎显得理所当然。其实中国电影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都面临与当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产生时相似的电影史场景,充斥银幕的是政治宣传片和模仿好莱坞戏剧化叙事的商业片。因此,中国电影的新探求仍然从对戏剧叙事的有所突破和影像的真实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