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剧的广播叙述法

2021-11-27 01:06:28王兴斌
魅力中国 2021年4期

王兴斌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把话剧变成广播节目播出,编辑从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不像电影录音剪辑那么大。但是也必须对话剧做一定的广播化加工,方可使其成为广播节目。常用的有三种形式:话剧录音剪辑、话剧选场或片段播出、话剧剧场实况广播。

一、保留情节结构

但是可以打破话剧分幕、幕间间隔,使故事一气呵成,连贯到底。幕与幕或场与场中间除了运用解说,还可以用舞台音响连接起来。比如《茶馆》这部戏,三幕中间都有大傻杨敲牛骨数来宝的表演,在录音剪辑中则可以去掉这个人物,直接用解说把剧情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清楚,使剧情一气呵成,连贯到底。再如话剧《蔡文姬》,从文姬归汉的路上,到曹操在邺下等候文姬,这是前后两场戏,在录音剪辑中只用了这样一段解说就把情节转到了下一场,这样,幕间间隔就用解说的形式代替了,使人听起来一环紧扣一环。另外,当然也可以保留原剧分幕分场的形式,场次之间做报幕即可。

二、注重广播效果

所谓从广播效果出发,就是要求剧情紧凑,时间要比原剧短。去掉不易在广播里表现的场面,比如大段的武打、搏斗或战斗场面,或是时间较长的“静场”。静场,是人物表演发挥作用的时候,在剧场里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在广播里就无能为力了。具体来说,删节哪些场面,怎样缩短节目时间,要因戏而宜。比如,和主线关系不大的过场戏可以删剪;剧中人物表演的中空时间、打斗场面等可以剪掉。

另外,还有一种忍痛割爱的剪辑方法,只保留几幕或几场重场戏,其他的都大段删剪。这种剪辑方法,对于反映一部话剧的全貌是一个损失,但能使听众在较短的时间里欣赏到一个戏剧故事,听众也是欢迎的。

三、解说的基本要求

话剧剪辑的开头,总要有一段解说把戏“引”出来。一是介绍时代背景(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是介绍出场的人物;三是引出人物的戏剧动作。

“引出人物动作”很重要,它可以一下子把解说同“戏”连起来,如《茶馆》开头的解说,听众会很有兴趣地听这位王掌柜怎么应付这位唐铁嘴;不引出人物动作,解说就显得呆板。如果解说最后一句这样写:“一个满脸枯黄、一身尘土的人进了茶馆,他,人称唐铁嘴。”这样的解说,和戏联系的有机性就较差了。

应当说明,不能把入戏解说所要完成的这三项任务当作一种不可打破的公式看待。是否每个录音剪辑的开始都要有一句“引出人物动作”的解说,这要因戏而异了。有的戏开始是序幕或是群众场面,主角还没出场,而这个开头在录音剪辑里又必须保留时,就不宜特意点出那个人物的动作;有的话剧录音剪辑开始先出事件,然后再解说参与这个事件的人物,由此展开剧情,这也是一种入戏解说的方法。

解说除了要把下一幕或下一场转换了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新出场的人物介绍清楚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上下两幕或两场连接得自然。语言应该是从戏剧故事当中自然引申出来的,切忌呆板地介绍新的时间、地点、环境。换言之,不可是“报幕式”的,要讲故事,讲人物。剧中人物上下场,对人物动作所做的必要说明,这样的解说要简短、明快,在通过人物对话可以听清动作的地方,则应省去对人物动作的说明。因为话剧讲究“语言有行动性”,许多地方通过听对话,可以明白人物的行动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剪辑就可以节省笔墨,以免解说太碎。

话剧不仅讲究“语言有行动性”,而且讲究“行动有语言性”。人物的表演、动作、表情是“会说话”的。因此,解说动作,应当注意把人物动作所表现的内心活动点出来,这样解说听起来就生动了。比如《茶馆》中庞太监买老婆的一段戏,在录音剪辑中有这样两处动作解说:“刘麻子在庞太监耳边说了那么几句,一听说‘钱',庞总管的眼睛也睁大了。…听说‘钱’,眼睛就睁大”,这就把庞总管见钱眼开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动作解说还要注意人物的上下场。特别是新的重要人物出场,解说要把演员表演的东西用简明的语言勾画出来,让听众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也能想象出人物的风貌。

总之,话剧录音剪辑,不像电影录音剪辑那样复杂。原因很简单,话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不同。话剧主要是靠语言表现剧情的,它受舞台框框的限制,情节比较集中,线索听起来一般也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在结构上不需要做大的调整,解说语言也只能是画龙点睛,不宜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