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 程美玉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是党和人民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隽永凝练。当前,“两个大局”和“世纪疫情”深度交织,世界逆全球化趋势显著。在此背景下,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新格局,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因此,深刻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指向和有效路径,对诠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厚重意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兴国安邦、物阜民丰,就必须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乘风破浪,在时代的云谲波诡中扶摇直上。当前,世界逆全球化趋势盛行,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罕见疫情深度叠加。“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2]处于重要发展关键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两个大局”视野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抓住发展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绸缪帷幄、出谋划策。内部确立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外部树立远见卓识格局,根据“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质和需求施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4]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5]才能不惊慌失措、畏首畏尾,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和锐意进取、只争朝夕的执着使之成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拓创新发展道路、促进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制胜法宝”、“关键一招”。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中国共产党是葆涵初心和使命的伟大无产阶级政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更加艰难严苛的挑战、处理更加复杂艰巨的任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表现。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6]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永无停歇之时、永无止境之日,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需日雕月琢之心、锲而不舍之志,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势必涉及对现有利益关系的深度整合,势必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敢于抵抗顽固利益的“拦路虎”,勇于冲破僵化体制的“旧藩篱”。改革开放进程中迈出的步伐以及将要推行的举措,都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一马当先、势如破竹的勇气“抓纲带目”,汇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笃行如初、行稳致远。
“民为邦本,政在养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也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和“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要充分考虑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方面和问题,“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7]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扩大内需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双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优化就业机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激发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着力打通内循环。立足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生活的难点、发展的痛点,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费心事”,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定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评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标准依然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安全不安全。关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群众的利益、意见和诉求,及时调整、提高改革思路、改革举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习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8]这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改革,破除影响创新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体制机制弊端,突破落后、陈旧、顽固的利益屏障,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心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际循环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尖端科学技术和先进科研经验,以开拓创新,砥砺奋斗的坚韧信念击楫中流、励精图治,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聚精会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尤其要重点解决产业数字化的落实问题和核心芯片、光刻机等重点领域“卡脖子”的安全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相关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9]以创新为中心,以奋斗为本,秉承合作竞争市场观念,坚持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科技创新支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是本质要求。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促进开放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统筹兼顾、密切协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既要涤故更新、内引外联,发挥其对高质量、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激励作用;又要和衷共济、互利共赢,“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10]。这对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11]具有举足轻重的深厚意韵。
“产能过剩”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在此背景下,带有购买力的需求方掌握着主要话语权。“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亚洲同进步,与世界共发展。”[12]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积极构建双边、多边贸易体系,同各个国家、国际组织深化合作、互惠互利,坚定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
总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13]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时势变局的底气和定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扩大开放工作展现我国面临外部环境纷繁复杂、内部亟需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工作,以马不停蹄、锐意进取的姿态奋楫笃行,竭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