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娜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定居。据国家统计局在2020 年4 月30 日公布《2019 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 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 万人;2020 年因为受疫情影响,下降了517 万人,达到28560 万人。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再是独自在城市打拼,而是携带妻儿一起到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随迁子女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从语言、行为习惯、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种种的不适应,如何培养他们的抗逆力,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迫在眉睫。
抗逆力,学者们也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复原力”、“心理弹性”、“韧性”等等,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由外部的支持因素、内在的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三个要素构成。外在环境是与个人发生交互影响的周围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可以帮助或者增强个人的抗逆力;完美的个人形象感和积极乐观等都属于内在优势因素,个人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别人的反馈得到;个人的为人处世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等都属于效能因素。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在逆境和压力的刺激下才会激发,并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环境因素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需要从外部支持、内在优势和效能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对于随迁子女的抗逆力培养提升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随迁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面对周围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孩子感到迷茫、胆怯、无所适从,碰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导致他们与周围的环境不适应,融入难度加大。
随迁子女绝大部分为农民工子女,他们之前生活的地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很多孩子来到城市之后,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了解较少,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既好奇又感到困惑,由于他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段时间的努力也无法追赶上,导致成绩不是很理想;城市孩子一般都有音乐、体育、绘画等方面的多种特长和技能,随迁子女缺乏这方面的培育,导致他们在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很难融入当地的学生群体;随迁子女因为在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在以升学为导向的选拔中,因为分数不高往往引不起老师的关注,在学习方面任课教师也不会给予过多的帮助和辅导,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没有奋勇追赶的勇气和行动;随迁子女的父母,也是刚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压力增大,每天为生活奔波,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或者因为生活的压力,有心而无力。再加上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孩子的教育知之甚少,想教育孩子也无从下手,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匮乏。
随迁子女的父母来到城市,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固定的工作,很多就是靠打零工、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他们早出晚归,生活劳累辛苦,导致与孩子沟通时间较少、甚至对孩子的生活疏于照顾、对孩子的学习鲜少关心,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辅导孩子学习,这导致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因为缺乏管束而自由散漫,对自我的要求很低,没有对未来的人生规划,生活中得过且过;由于父母生活拮据,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孩子的全方位发展,给孩子报课外兴趣班的比较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也得不到培育和发挥;孩子在放学后和周末家长因为忙碌而无暇顾及,孩子就在家或者社区周围玩耍、看电视、打游戏等度过,孩子的大好青春就在虚度中浪费掉。
随迁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生活在“城中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是每天又面对城市中五彩斑斓的环境,往往会迷失自我,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感觉自己事事不如别的孩子,于是就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有些心里要强的孩子则会过渡自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周围的事物不屑一顾,这些都导致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与周围的环境难以融入;有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面对城市中多彩的环境,抵挡不住好奇心里,去一些不该去的场所,如有的孩子禁不住诱惑,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能自拔;有的孩子一糊涂受物质的诱惑走上弯路等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随迁子女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环境,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加上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心里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会敏感、偏激,感觉学习压力大等等,原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无助、茫然等心理状态随之而生,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随迁子女的抗逆力培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心里全方位支持和协助,需要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教育各个方面相关的人员齐心协力,共同的、长期的努力配合才能完成。
学校中有随迁子女的学校,班主任应该给予孩子多一些关注。讲课的过程中,要多提问,以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课后有针对的孩子进行辅导补课,让孩子的学习尽快追赶上来;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让随迁子女分到不同的小组中,并让有爱心和热心的同学帮助孩子,一起完成活动规定的项目,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消除孩子的隔阂感和陌生感;鼓励随迁子女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他们的第二课堂,满足孩子对爱好的追求和特长的发挥,缩短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拥有更多的交流话题,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有些适应能力差的随迁子女,在指定教师的专门带领下,可以让班中责任感强、又热心的同学特殊帮助,在学习和活动中都分到一个小组,有重点的携带,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让他们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班主任对进步明显的同学给予适当地公开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感觉到来自自身的变化和成长,获得努力后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提高他们的抗逆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和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经济生活不富裕,但是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碰到困难应该积极豁达的面对,既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也让他们知道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于面对,想办法克服,相信困苦是暂时的,坚定信念追求未来的美好生活;父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把一天中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多跟家长沟通,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的帮助解决,但是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学习方面,因为自己知识的限制,难以辅导帮助孩子,但是可以告知孩子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同学的帮助,让孩子在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怎样寻求有效帮助,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也可以让孩子在锻炼中不断融入当地的学习环境。
随迁子女来的新的生活环境,对语言、行为等都出现与当地不适应的情况,此时社区工作人员应号召周围的邻居,对随迁的家庭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伸出友谊之手,帮扶一把,帮助孩子客服苦难,给孩子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多让随迁家庭参与当地社区的活动,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社区生活;可以通过社区前线让随迁子女参与当地孩子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尽快了解学习当地的语言等,让孩子在当地的生活变得轻松自在,没有任何的负担和压抑。由于随迁子女父母比较忙碌,社区居委会的人员通过调研了解每个随迁家庭的情况,当下午、周末只有孩子在家时,利用居委会的活动或者办公场所,为孩子可以提供“晚辅导”,让孩子放学后到固定地点写作业,居委会有时间和能力的人员为孩子提供作业指导,这样,即能增加孩子融入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也能让家长放心,以便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同时可以使社区环境更加融洽温馨。
在学校里,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要多关注随迁子女,对有问题的孩子要及时予以帮助,如果孩子表现极端,如非常自闭,不爱和其它同学交流、从不积极回答问题、课外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除非老师要求必须参加的才回去,去了也不积极、学习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特别张扬,经常表现出特别的积极活跃,经常为别的同学的一句话而恶语相向或者大打出手等,这些极端情况老师一定要引起注意,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和他们谈心、教育,如果效果不佳,在摸底了解的出生,进行心理干预。现在城市中的学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我们可以在隐蔽的情况的让心理辅导教师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干预,以打开他们的心结,增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中充满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今,随迁子女人口总数接近教育适龄人口的10%,这一学生群体的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义务教育的质量,加大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随迁子女家庭有困难的给予精准的帮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区工作人员对随迁家庭给予更多地关心,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行动,提高随迁子女的抗逆力,以提高他们适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改变现状的信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