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丛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思想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素养,它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中把握方向,保证学生在成为人才的道路上,能够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思政课堂的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思想,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的各项观念,引导学生能够借助积极健康的思想态度和优秀品质去奔向未来。此时我们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借助积极心理学展开教学工作,这样便能够在积极鼓励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态度,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这是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教学目的。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全新名词,主要针对心理学中的幸福这一定义展开科学客观的研究,为的是帮助个体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加积极的取向,促使个体培育更加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本就是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便要引导学生拥有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并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
1.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思政教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积极心理的一门学科,在本质上与思政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近年来发展的学科,它所关注的内容是人的健康发展和积极品质挖掘的内容,要将幸福这一心理元素融入到心理学中。而思政课堂本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的发展,树立学生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手段便能够落实一部分思政教学中学生所必备素养的培育。因此了解和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有助于思政课堂的进一步发展,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发挥思政课堂在思想和德育方面育人的重要功能。
2.心理学知识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心理学是每一个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心理学对于教师的帮助而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心理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失的教训,它能使其能够正确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并积极地寻求心理学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这群学生大多都是缺乏社会经验而又具有完善认知能力的学生,心理学教育更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心理学教育的开展便成为了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思政课堂,帮助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心理学教育,也应当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与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融为一体。
3.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个体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拥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学习积极心理学时,必然会了解一系列的心理学手段,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将该研究内容的一些重要手段应用和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便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无论是思政学科素养还是思政知识的教学,都会变得更加高效,将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活跃起来,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高职学习生活[1]。
在高职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这一现状所导致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触的内容都是固定和枯燥的,导致学生对学习便无法提起兴趣,这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最大因素。其次,很多学生对于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无法认知,认为这一学科的开设缺乏必要性,更是成为大部分学生眼中的副科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所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相对较为落后,这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被调动,再加上很多学生存在消极悲观的学习态度,更是限制了思政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入校以后便对自身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自己是差生,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却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由于个体差异(天赋、性格等)导致的。然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却导致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他们对自身缺乏自信心,对自身的前途更是感到渺茫,以至于自身在高职院校内的学习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内的大部分思政教师都是年过三十的老教师。他们缺乏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也受到了来自生活和工作的重重压力,导致他们在课堂教学时缺乏激情和积极性,也就限制了思政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认为只需要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即可,这样学生便能够接受到合适的思政教育。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堂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思想教育工作远远不能松懈,更是需要教师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完成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完善和健全。
要想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中,首先要借助该学科的手段和优势去改变教师自身的素养。首先很多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压力,这导致教师缺乏对幸福感的追寻,也就是缺乏积极的心理取向和态度,这将会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工作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教师在学习培训该学科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到积极心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将该学科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必须要改善教师自身的认知与心理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的摸索积极心理学中有效的手段,探究其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的寻找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用心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素养,使其成为思政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应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不同的人格特质,这是构成个体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些独特的人格特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发掘。前文提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缺乏自信心,对于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前途感到十分渺茫,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就需要教师借助积极心理学去完善学生的品质和心态。此时教师首先应当发掘不同学生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些人格特质来打开教育的大脑,使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这是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思政课堂中的有效手段,当学生能够全面的认知和认可自己时,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将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烙印在学生的身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所处的状态是恶性循环的状态,他们对自身感到失望也就不愿意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改善。而利用积极心理学去发掘学生的人格特质便是打碎恶性循环的关键,学生在本质上是希望得到自身和他人的认可,也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积极性,接受来自他人完善的教学工作或是渗透性质的教育工作。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如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塑造学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取向和优秀的心理品质。而要想在思政教学课堂中实现幸福感的落实,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就必须要构建一个更加幸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拥有幸福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并非像传统的教学工作开展一般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认识或认知某一项内容,而是要通过间接或鞭策的方式,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将幸福感融入到环境中便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倘若在课堂中不断地告知学生:“你们需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平凡”等等。这样的言辞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们所需做的便是让学生在环境中自然成长,去认识和学习这些心理发展的积极要素[2]。
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堂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对自身或未来有所规划,能够了解到生活中的幸福和自身的人生价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构建茶话会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其中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理想,说出自己认可的幸福,并对其展开充分的探讨。在充分探讨的过程中,学生重新激发了对于理想的热切追求,也会对幸福拥有不同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营造了具有幸福感的教学环境,这样便实现了积极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在班级中构建心理预防小组,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手段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得到落实。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并非仅是引导学生从消极的方向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内容是预防学生走向消极,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心理取向去看待周边的一切。为此教师和学生可以联合构建心理预防小组,积极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借助合理的手段与活动去预防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下不断成长。
结束语: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政课堂教学工作而言有着诸多帮助,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善和提升教师的相关素养,针对学生的个体人格特质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营造幸福和积极的教学氛围,并建立相应的心理预防小组,鼓励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