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军 殷珂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积淀了闪耀而厚重的东方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的文明古国。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发展奇迹,这些由我们的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创造的发展奇迹、先进文化、精神文明足以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而感到自豪与兴奋。然而,这也是一个历经了万千磨难、饱受压迫与残害的民族。近代以来,由于国家和民族的积贫积弱,很多国人对国家、民族、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产生了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里,民众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从情感上来讲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国民的文化自信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四十年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20 年我国的GDP 总量更是超过了一百万亿元大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精准扶贫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切实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文化、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却并不相匹配,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年来,文化自信这个命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重大课题,已经在其逻辑理路、实现途径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意义和影响。文化自信代表着国家的气象和社会的脉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理论价值,更要探索它的实践进路。本研究探讨了文化自信理论提出的渊源,认为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战略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并提出了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三个着力点,以期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文化自信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质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实现新文化的构建,培育一种普遍的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积极肯定的社会文化心理[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国清代的著名学者龚自珍认为“欲要灭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生活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语言技能、宗教信仰等精神文明和思想的总和,民族、群体的成员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和属性蕴含了民族、群体的身份归属和价值认同。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要不断致力于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宝库之林、使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文化。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对国家和民族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缺失了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归属,民众在精神上就会缺少信仰和力量,最终定会沦为其他文化强势国家的附庸。在过去四十年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现了四十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综合实力还不匹配。究其原因,我国在文化外宣工作中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传播机制,在基础文化输出和传播机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民众的文化自信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的文化形象大使。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民众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文化在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创新和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自豪、自信的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的自主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本质和最主要的特征,实践证明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人民性的先进文化,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特征和政治道路选择。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的道路,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所选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能力最有资格领导中国人民的政党。在扶贫、抢险救灾、应对新冠疫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领域,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利益放在第一位,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绩,中国的政治制度目前已经彰显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2020 年的新冠疫情中,面对来势汹汹的重大危机,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动员群众的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界疫情仍然严峻的时候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成为2020 年唯一实现GDP 正增长的主要大国,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任是政府能够高效应对危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加强国民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在文化自信建设工作中加强民众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更要通过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国民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播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我们积淀了足以让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自豪的优秀文化宝藏。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发展奇迹,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非常伟大的国度,创造了令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在中华民族发展繁衍的泱泱历史中,中国人民创作积累了光彩夺目的文化资源宝库,浩瀚的文化典籍包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左传》《春秋》等,诸子百家时代流传下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提供了力量源泉,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的纽带,使中华儿女能够在危难时刻扶大厦于将倾,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探索救国图强的发展道路,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创造了新时期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李宗桂(2006)将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高尚情怀、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2]。当代文化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不能不割断历史讲发展,也不能丢弃历史谈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工作的根基与力量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深入理解和阐释是提高民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要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交错、水乳相融,要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就要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也是确保国家语言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均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阶段性任务,充分说明了语言文字工作与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密切关系。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就必须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同样,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自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首先要求我们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在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里蓬勃发展、不断创新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使之成为达成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融通的桥梁,成为促进各族人民打开智慧之门、未来之门的钥匙[3]。坚定不移地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其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规范水平,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4],汉语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理应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推崇和热爱。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演变和选择,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热爱普通话、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推崇、自信是建立全体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创新要依赖通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只有文化的蓬勃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各族人民的各个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汉语普通话的战略地位,要引导学生热爱汉语普通话这个文化传播的媒介,理解汉语普通话是中华文明钩织的核心纽带,不断提升汉语普通话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文化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必然要求。新时期,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应着力于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加强民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民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从文化战略高度出发,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建使命,不能操之过急,从家庭熏陶、社会教化、学校培育等层面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宣传手段进行探索和实践,确保在新时代使蔚然成风的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