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飞 毕 帆 杨 航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党和政府果断决策、正确指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疫情时代正式开启。
新时代,疫情防控需要新思维,高校思政工作也需要新举措[1]。后疫情时代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拿出对策,做好高校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必须做好的育人课题。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疫情暴发之后,面临突发事件时的焦虑和恐慌情绪不可避免地在学生中蔓延;随着疫情扩张,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线下社交受阻,同时受网络新闻轰炸,不免对疫情问题过度关注;另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个人色彩较强,难免带有情绪化和片面性,信息过载极易引发学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外国势力在我国抗疫成就有目共睹的情况下不断地攻击和抹黑我国。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心理状况需要思政工作者的更多干预。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如何帮助学生合理面对焦虑,正确看待国内国际上的各种声音,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的重要挑战之一。
疫情对社会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对学生个人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对于计划深造,尤其是海外深造的学生而言,国际关系的急速变化及国外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打乱了很多学生的发展节奏;就业方面,由于用人单位缩招、学生实习及求职进程推迟,应届生更难得到理想的工作机会,低年级学生也面临更大的择业压力。因此,高校学生在个人发展遇阻时,很难保持心态稳定。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之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尽快调整预期,直面严峻现实,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发展路线。
疫情暴发后,各高校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在确保学生居家隔离的同时按时线上开学,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其中,课程直播、MOOC等互联网教育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教学存在方法不成熟,管理不到位,交流不顺畅等问题,部分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政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也因此受到影响。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高校复学返校工作有序进行,但仍有很多课堂活动以及讲座等教学内容要在线上进行,如何尽快适应线上育人活动的普及化和日常化,有效利用相关载体做好育人工作,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疫当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给出了漂亮的中国答案。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团结向前的抗疫精神,便是时下高校思政教育最鲜活、最生动、最有力的教学素材。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武汉,了解一线情况;中央成立专家指导组,到各地相应成立指导组、指挥部,统筹协调工作;基层普通党员、志愿者宣传深入社区、村镇,排查到每一位村民;本次疫情中,众多年轻的“90后”也投身一线,青年学子在抗疫工作中的贡献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此外我国向其他国家积极提供援助,分享抗疫经验,显示出中国制度在重大危机考验面前的优越性,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生动素材。
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有担当的大国,在抗击疫情方面贡献斐然。我国为他国提供防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国家罔顾事实真相、以疫情作筏毫无底线地抹黑中国,却无视本国疫情现状。借此机会,高校思政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尽快认清事实,坚定自身信念,为其人生之路打上“强心剂”。
此次疫情防控,是对全社会的迅速动员,也是对国家基层组织能力的全面演练。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作为基层抗疫志愿者的一支主力,充分展现社会责任感,发挥高素质的表率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随着全国高校积极有序复课复学,各高校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遵守防疫要求,维护校园秩序,遵守日常学习纪律,通过加强校园管理来规范学生校园生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集体意识与规则意识,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树立起个人服务国家的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疫情防控期间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并存,更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发挥创新精神,抓住机遇,直面挑战。[3]
首先,面对全新挑战,要求思政工作者结合时下的热点,将疫情防控中的优秀素材纳入思政课堂,将全民战“疫”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新素材,开展专题化思政教学模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定宇院长的个人事迹,无数白衣天使、志愿者的奋斗群像,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此类模范事迹均可在疫情专题的思政课堂上成为“活素材”,引导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种种精神品质,也是思政疫情专题的良好选材。防疫一线的英雄们不惧牺牲,不畏艰难,舍己为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昼夜不舍……这些在抗疫实践中展现出的优秀品格,都是值得广大学生学习的精神财富。
最后,此次疫情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优势,党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领导力,为重大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也得以展现——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保证党中央对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领导,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是打赢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可以获得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思想强基固本。
新冠疫情规模大、影响深远,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政工作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展开,而是要秉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就业、学业、心理、生活情况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青年学子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思政工作者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由于疫情原因学生无法返校,教学转移到“云端”进行,因此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切实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让同学们在特殊时期仍然有所收获。心理上,考虑到在疫情面前,学生可能存在对未来的焦虑心理,对疫情的恐惧心理,以及长期居家引发的家庭关系问题与心理问题,思政工作者需要给予学生更密切的心理关注,及时关心学生的动态,对学生面临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经济困难,也需要思政工作者密切了解时事以及全国各地的疫情动态,对当地学生予以及时关怀。
只有将疫情常态化期间的思政教育和管理组织紧密结合,才能将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三全育人。
高校作为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在疫情防控期间秉承“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建设“云思政”平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搭建起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团学组织的在线平台,增强师生粘性;利用微信、QQ、腾讯会议等多种在线交流软件作为新型互联网教学工具,以及智慧树、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网课平台,开展见面课、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在教学载体上,新媒体方式也可以纳入考虑的范围中来,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都可以成为思政工作开展的有效助力。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更便利、更易于传播的新媒体,已然成为思政教学的新选择。在后疫情时代,将新媒体和传统方式有机结合,开创课程思政新方式,可以让思政课程也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外部环境冲击、个人发展压力和教学模式转变等,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分析新情况、积极应对新挑战、加快实施新对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