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玥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自 2011年微课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微课在国内引发了关注热潮。目前,微课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微课”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资源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各种“微”教学实践开始引入国内外小学美术课堂,学生不只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置于重要地位,使美术教学多元化。
微课作为新型网络资源,因其独有的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应用快捷等特点,无论在学生、家长还是小学教师群体中都得到了一致好评。而如何设计优秀微课、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1】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期分析,了解他们的年龄阶段以及认知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教学手法上,面对小学低段儿童,形象思维更占优势,往往需要多采取图形、动画视频、音乐之类的多媒体素材等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掌握。
国内微课最早是由胡铁生所界定,他指出微课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并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微课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利用相关的电子设备,时间一般较短,时间长度在10 分钟以内,视频体量小,形式多样。微课的授课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教学主题,对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地深入讲解,从而留出更多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活动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高效。【2】
微课的内容相对更碎片化,适合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学生不需要将所有视频全部观看一遍,只需要找其中一个部分直接观看,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也使得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一种微型课堂形式,教学方式更加直观。美术教学视频的制作,无论是从听觉,视觉还是其他感官上,都具有更强烈的影响,可以使人们迅速进入状态,并置于思维的转换中,其功能比传统的形式具有吸引力。只有当学生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专注于学习,只有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微课的呈现方式主要以网络视频为主,教师除了要掌握上课的知识点,具备学科知识与技能,还需要熟练掌握微课视频所需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并能通过短短十分钟,将知识的精华部分呈现。教师需要在微视频中将这两个部分时间合理分配并将创作重难点讲授与示范清楚,以便学生在之后学习中,更好地学会思考、模仿与创作。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学科,是所有学科中直观性比较强的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美术学科已被视作人文学科而不仅仅是技能课程,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不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视觉性特征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美术课程中作品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美术课程不再只是简单的技能教授,新型的美术综合课程提倡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综合构建知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冷暖色一课时,学生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冷暖色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当使用红色时,大部分会感到愉悦与热情,而使用蓝色时,大部分会感到伤心与忧郁,冷暖色的搭配本身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美术课中,教师尽可能使用多地教材,用不同的措施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关键词为“微课”或含“微课程”,时间截至 2021 年 1 月 14 日,检索到 25811 篇文献,同时检索到硕博士论文 3362 篇。当前对微课的研究依旧处于初期的理论阶段。自佛山市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微课的研究不断加强,徐立芹、房秀坤从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微课资源与美术教学实践的整合应用两大方面全面论述了微课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3】
国外对于微课的研究时间较早,先于中国半个世纪。关于“微课程”的名词较多,如Micro lesson、Micro lecture、Mini course 等。2008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产生一种“更聚焦的学习体验”。【4】
小学美术教学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吸引学生的美术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享受美术带来的兴趣,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微课融入小学美术教学需要以微课独有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应结合微课的特点确认分层教学的目标,利用现代网络设备搜集课程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特点创新分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小学低段手工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上,教师应充分运用微课的优势并结合分层教学,不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5】
微课的最终呈现效果需要美术教师对知识点全面掌握,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并改进教学方法。美术教师应学会自行开发课程,开发具有创造性的美术课程,也可与当地的人文特点相结合,做到微课程校本化,并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制作审美性强的微视频提供学生欣赏学习。微课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录屏软件、PPT、Flash 等其他技术软件制作视频,美术老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更适合的道具进行录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积极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应用的空间,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巩固。【6】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上课前,教师需要为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前预习新知识,自身巩固旧知识,利用网络平台最新研究动态,为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上,在导入环节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领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利用微课开展形象化教学,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从而获得以美育人的最佳效果。
小学生对于直观的事物敏感性较高,在认知心理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美术课程多以手工课、绘画课为主,手工课的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未免有些死板。而微课的加入,可以使学生透过微课真实感受手工作品的魅力,把静态的知识点动态化,从而使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体会到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美术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充满着生机与乐趣。
在小学高年龄段中,随着学业压力的上升,很多同学会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进主课中,美术课程以欣赏为主的阶段,也会更多地了解美术鉴赏的知识。而对于美术的鉴赏环节,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像不像”与”美不美”等简单的评价上,缺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手法、形式及情感因素等多个角度的感受。在微课的辅助下,高年龄段学生可以在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乐趣,主动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7】
目前在美术教育领域,对于微课的使用率较低,内容的连贯性与录制效果不佳,导致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相对于国外,从微课程的前期开发、后期设计到最终的呈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相对更丰富,知识点呈现更加有趣简明,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作为艺术领域的一员,更应注重想象力与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水平,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制作方法,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
微课的“微”虽然主要体现在短小精悍上,时间与课程容量小,但需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目前我国的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知识体系并不完善。如除了教学外,缺少联系、点评等环节。在未来,应更加注重“微”与“全”的关系,将零散的微课逐渐形成一系列的微课,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选择建立一个微课学习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上对微课程进行排序,分类,以方便学生自学。促进资源共享优化。
除了需要把握微课前期的开发设计环节,对于微课的应用环节也需要加强关注。微课不应只是教师制作出视频与学生分享教授,而应注重微课的扩展性、互动性和动态发展等特性。我国微课的建设需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单独设计,而造成低水平的建设现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