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市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2021-11-27 23:02王迎春
绿色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十四五环境监测应急

王迎春

(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

1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走上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总体改革方案。经过新一轮的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测被赋予新的定位[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最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必须科学规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3]。

2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机制有待完善

垂直管理改革后,人事等政策尚不明确,人员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有待完善[4]。

2.2 环境监管精细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为了说清楚污染来源,环境监测需要精准、系统、前瞻,但是目前距离“说得准、说得清、说得明”尚有不小差距。现有监测网络布局有待优化,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点区域的调查性监测,以及新兴环境问题、全球热点区域的研究性监测和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较为薄弱。

2.3 监测用房面积不足,基础设施老化

监测用房老旧,导致不能按介质、分项目、归类型,井然有序的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区管理。实验室内基础设施陈旧,很多都是几十年前购买,通风、水电严重老化,制约了新项目的开展。

2.4 监测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人员数量与监测任务不匹配,垂直改革后,监测职能重新定义,承担的监测任务量显著增加,而人员数量未能得到有效补充[5],整体年龄结构老化,缺乏全面的领军人才和领域专家。

2.5 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老化严重

随着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监测任务的样本数量继续增加,现有的仪器和设备不能够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大部分仪器未实现“用一备一”,缺乏应对环境突发性事故等特殊介质、特殊浓度检测的仪器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因为老旧设备状况不稳定,难以完成保质保量的监测任务,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3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思考

3.1 构建生态质量监测体系

在现有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下,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以各级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比重、污染排放总量、环境要素质量、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人口健康等因素,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实现以综合指数反映不同层级单元的生态环境风险等级[6]。

3.2 加强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保障人体健康”为目标,以“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反应迅速、高效协调”为原则,在应急制度、应急预警机制、应急仪器配备、项目分析方式、应急工作流程、应急人员培养等方面研究构建战略合作机制,培养监测队伍,提高应对生态环境风险和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

3.3 提升环境质量数据综合管理应用水平

整合监测数据与资料,满足生态环保决策的需求。升级现有的环境监测数据系统,通过深入的分析、挖掘等手段,综合利用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处理,对不同时间尺度、空间标准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查询、检测和分析,定制不同的图表和报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4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用”一体化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用”一体化协调合作机制,促进与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讨论交流,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健全多元参与的科技研发机制,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研发前沿监测技术,在监测科研、标准制修订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合作,丰富监测产品与服务供给;建立共享监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基地,加强研发、验证、转化和推广,规范监测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建立监测数据和信息清单,鼓励政府、企业、公民和其他组织以安全和可控的方式提供和使用数据,并积极促进数据开发和创新[6]。

3.5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强海洋、大气、地表水、噪声、环境遥感、环境健康以及信息化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监测指标从常规理化指标向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通量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拓展;监测点位从均质化、规模化扩张向差异化、综合化布局转变;监测领域从陆地向海洋、从地上向地下、从水里向岸上、从城镇向农村、从全国向全球拓展;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监测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监测业务从现状监测向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拓展、从环境质量评价向生态健康评价拓展[6]。

3.6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人才交流与培训渠道,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学科建设,广泛发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政治标准是人才建设第一要务,培养忠于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坚持依法、科学和诚信监测的人员,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在“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将加速完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7],构建大格局、高水平、高质量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全力实现环境监测系统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十四五环境监测应急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