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姬
(延边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2)
国家领导人历来对青年一代寄予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是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它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自从2020 年1 月全国疫情突然爆发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英勇奋斗,取得了防控疫情的伟大胜利,为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的持续爆发使世界进入了后疫情时期。在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阴影还在,在后疫情时期对国际上产生的新疫情时期的忧虑还在。因此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目前世界任何地方随时爆发大小规模疫情,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至今,我国的疫情基本被防控,各方面的工作正处于上升趋势。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还在全面爆发,这表明我国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中国力量,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高度赞赏。广大大学生从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使大学生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感。但是,对年龄不大,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疫情时期带来的心理阴影依然没有扫除干净,对正在全世界蔓延的疫情的防控前景存有疑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局部地区随时突发疫情,产生担心、害怕、焦虑的心理。通过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成果,大学生不再担心自己、家属、亲朋的健康问题,但是他们则担心后疫情导致学校再次封闭,直接影响正常上课和毕业或担心研究生升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二)国外疫情持续地爆发,产生恐惧、忧虑心理。在全球疫情继续大幅度蔓延的大环境下,部分准备出国留学、深造的大学生的忧虑更为突出,他们担心出国留学深造的计划变成泡影,自身的个体发展受到冲击。在疫情继续蔓延的情况下很多因素的不确定,不知不觉产生恐惧、忧虑心理。
(三)缺乏今后长期与疫情共存的觉悟和信心,产生迷茫、担忧心理。2020 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人类要与疫情长期共存。大学生未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更没有正确应对如突如其来的疫情等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担心全世界严控疫情的状态,甚至担心疫情长期蔓延下去。这就表明他们严重缺乏今后长期与疫情等严重自然灾害共存的觉悟和信心,导致心理上焦虑和迷茫。
(一)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明确新冠疫情的长期性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不仅人类也有病毒,自然界也有病毒,他们互相感染病毒,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发展规律。科学家们验证,病毒等微生物在地球已经存在过34亿年,人类一直与它共存。前一阶段在全球爆发的疫情只不过是这些微生物的泛滥过程,今后还要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只有世界各国正确对待眼前的疫情,都要有长期与疫情共存的打算和措施,才能与自然界共存,才能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前进。
要引导大学生明确认识疫情的长期性,要有与疫情长期共存的思想准备。高校要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APP 小程序、班级群等加强与疫情长期共存的必然性,有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积极采取与疫情和平相处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他们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负面影响。
(二)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能够战胜后疫情时期各种困难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接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向强起来的道路,取得了全面防控疫情、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我们党成立100 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70 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教育大学生深入开展党史、国史等历史教育活动,使他们认清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能够严控后疫情的蔓延,能够取得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此使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后疫情时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层级也不相同。只有深入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的困扰。例如面对焦虑、恐惧心理的学生,切实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引导他正确认知自身的心理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的哪个时间节点,帮助他摆脱处于错误的心理认知,正视现在应有的心理状态。对具有抑郁心理的学生要充分倾听其心理苦处,引导他发现自身的资源,鼓励他的优点,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增强克服抑郁心理的自信心。对于家在过去疫情或现在个别疫情区的学生,要多加人文关怀,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尽量与辅导员沟通协力解决他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为担心就业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端正就业思想,详细分析我国近几年尤其是2020 年疫情特殊时期安排1200 多万就业岗位的生动事实,使他们提高就业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择业就业。
(四)动员一切力量,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真正解决为谁培养、怎样培养、培养什么人根本问题的重要工作。它事关高校的发展方向,同时关系到祖国的将来命运和前途。无论是疫情时期还是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骨干力量。高校要整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构建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联合团队,全面开展后疫情时期的心理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德、治、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渠道,不断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采取新媒体等现代化工作手段,加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覆盖面。要开启心理咨询、国内外名师心理讲座、心理热线、朋辈心理热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疏导平台,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
要重视主渠道的心理疏导工作作用,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克服心理障碍等各种思想问题的理论武器,积极开展“思政+心理”融合讲座等,使学生及时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轻装上阵,完成好学业。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举办线上线下的学习以及环境适应团体、人际关系团体、压力管理团体、情绪管理团体、职业规划团体等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地解决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同时还要组织主题系列如自我成长团体、自信团体、睡眠团体、感恩团体、我的幸福我做主团体、心灵瑜伽团体等团体辅导,使他们不断受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