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锦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形式的艺术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演出等集体活动来克服这种胆小害羞、性格内向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通过一些专业的艰辛训练才能达成,这就需要学生坚强的毅力和精神,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影响着地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调研柳河县乡村小学舞蹈教育发现,一些乡村小学大多数依然没有舞蹈课程,许多乡村小学的学生在学校无法切身体会舞蹈艺术,导致各地培训班的不断增加,乡村学生只能通过培训班的方式来满足对艺术的培养,各学校均以兴趣小组、校外活动比赛等形式开设每周1-2 节舞蹈课程。舞蹈课教学尚未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教材组织仍然依靠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学生的条件在课前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深度难以推进。由此可见,乡村小学在全面素质教育下大多数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用成绩衡量,形成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在乡村小学舞蹈课程没有被列为正式课程,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使乡村小学学生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将“舞蹈艺术体验坊”作为向乡村小学传输舞蹈艺术的途径,将高校服务地方、“高雅艺术进校园”落到实处,在推广艺术教育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小学舞蹈教育开设现状,从而对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通化市柳河县的小学进行走访调查,其中主要对柳河县胜利小学和孤山子镇中心小学进行开设“舞蹈课堂体验坊”等活动,对其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与走访。
以体验坊形式面对选取的小学进行开设,在其中运用多板块进行学习,例如基本功体验、舞蹈作品学习、舞蹈作品赏析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在每年级选取15-20 名学生进行体验,每个板块学习时间为15 分钟左右,分两周进行,每周选取1-2 个板块进行学习。其中舞蹈作品学习板块,我们选取了民族民间舞作品和流行舞作品进行教学,民族民间舞作品选取的是东北秧歌和傣族两个民族,因地域特点选取东北秧歌作为教学内容,在东北秧歌的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和作品形式以及个别动作都较为熟悉,教授过程中学生接受较快,道具运用也较为灵活,但傣族舞的教授过程中,学生接受较慢,模仿能力相对于东北秧歌来说较弱,教授过程长且教学效果达成度不高。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认为结合地域特色,传承民间传统艺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传统艺术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运用地方高校专业力量,为其乡村小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活动共分为舞蹈专场和综合专场,在其中开拓乡村小学生视野,增强乡村小学校园艺术氛围,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过程中磨炼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实践技能。
聘请高校教师及地方小学高级教师,对乡村小学学生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题有:“声乐教育专题讲座”“少儿舞蹈编创专题讲座”“小学管乐队组织与排练专题讲座”等。在讲座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乡村小学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艺术教育。
调查问卷主要进行总体情况的介绍、客观问题的分析,发放对象为参加过活动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问卷中选择题共计20 道,设主观题2 道。经过调查数据统计,90%的家长是希望通过舞蹈能提升孩子的个人修养和气质,80%的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选择舞蹈,还有部分家长希望能通过舞蹈增强学生的体质。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任教老师的访谈了解到,她认为在小学开设舞蹈教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希望当地大学能派专业的舞蹈学生前去支教,也希望能有专业的教师前去任教。她表示开设舞蹈课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身修养、气质还能让学生在枯燥的主科学习中有乐趣,给她们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能力,能让她们绽放光彩舞台,培养她们自信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并且培养她们坚强心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乡村小学的舞蹈教师一般为兼任,大部分由学校内音乐教师承担舞蹈教学,其专业教学水平与专业舞蹈教师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是舞蹈这门不以语言阐述擅长,而以身体感知、表现的艺术而言,教师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示范与教学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兼职教师和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舞蹈教师教学及课外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组织,舞蹈设施简单落后,在乡村小学舞蹈教育中形式上的问题比较普遍。
依据走访调查教师数量每年不断外增长,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现状不断增长,其中艺术教育方面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由此看来,乡村小学师资力量依旧薄弱,新生力量又不足。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通过自考取得专科或者本科学历,在经费的制约下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当下的教育现状等教学前沿问题,老教师在舞蹈教育上的专业技能已经满足不了乡村小学舞蹈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乡村小学舞蹈教育一般舞蹈课都是由音乐老师带,缺乏专业性。可能看起来模仿好看的舞蹈都差不多,但还是跟专业培养的舞蹈老师差很多,专业的舞蹈老师会有专业的教育理论,有据可依、有惑可解,能为学校舞蹈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依据现状调查来看,乡村小学对舞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其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舞蹈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学校已经开设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等相关美育课程,无须再开设其他课程。但是舞蹈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身体上促进学生的灵活度和柔韧性,在审美上提升小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在乡村小学舞蹈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舞蹈课形同虚设。因师资问题、教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舞蹈教学的开展。有的乡村小学没有舞蹈教室,有的乡村小学将小面积的教室或者是屋子改装成舞蹈教室,但是由于面积小,且教室没有把杆等舞蹈教学设施,难以开展舞蹈教学,且授课对象只有一少部分学生接受舞蹈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舞蹈教学的普及范围。
乡村小学的艺术教育较城市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较为缓慢,部分乡村小学在艺术教育上已经进行了大力的推广与改革,但这种现象还只是在小部分乡村小学中出现,大部分依旧对艺术教育不重视,这对乡村小学开展舞蹈教育存在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推广美育形成制约。乡村小学要转变对舞蹈教育的传统观念,将艺术教育重视起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现实因素,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从而开展适合乡村的艺术教育,使得乡村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开阔视野,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无论是教学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和家长,要转变对舞蹈课程的传统观念,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一样,在美育中占据同等重要位置,教学专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要提升对舞蹈课程的认知,发现舞蹈的美育价值。
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管制,学校的课程教学开发等方面都要在教学主管部门的批准下进行开展,教学主管部门对开设舞蹈课程的支持力度对其产生影响,在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舞蹈课程的开展就会相对顺利,且推广力度也会大幅度提升,覆盖面积也会形成大规模。从而使得舞蹈课程形成课程化管理,提升舞蹈课程美育力度。
学校要转变对舞蹈课程的传统观念,不能因为学校条件、师资条件,而使得舞蹈课程形成摆设,忽略舞蹈课程的美育功能,这对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学形成一定的阻碍。学校要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力度。
教学环境是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乡村小学中大部分学校是没有舞蹈教室,所以舞蹈课程无法开展舞蹈课程,一小部分学校有舞蹈教室,但是教室环境并不专业,没有专业的把杆,只是有镜子和地毯,这对舞蹈课程的开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学校需加强和改善教学环境,提供专业的舞蹈教学场所及舞蹈教具等设施,为舞蹈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乡村学校的艺术课程大多数由音乐教师承担,且教师数量较少,年轻力量较少,完善师资队伍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聘任舞蹈专任教师,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聘请当地舞蹈专业教师,从而解决舞蹈教师缺乏局面。在完善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教师的专业素养,原有教师的舞蹈素养大多是以前学过或是对舞蹈方面感兴趣,但是距离专业舞蹈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其进行校外培训或是聘请专家进行校内培训,从而提升和保障舞蹈教学质量,为开展舞蹈教学和校内艺术活动奠定基础。
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教育的责任,借助地方高校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乡村小学舞蹈美育。首先,以实习基地方式选取乡村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在缓解乡村小学师资缺乏的基础上,为高校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其次,以讲座、文艺会演等形式丰富乡村小学生视野,提升师资素养,高校教师面对乡村小学师生开展专题讲座,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在提升师资力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调研机会,为研究地方乡村小学美育提供实践依据。
针对地方民间艺术进行深度挖掘,开发适合乡村小学的舞蹈教学校本教材,将民间艺术纳入舞蹈教学当中,从而使得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在提升舞蹈技能的同时,了解民间艺术、传承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发扬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因地制宜的舞蹈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舞蹈育人的作用。
乡村小学开设舞蹈教育对学生本身和学校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在自身及心理都有着促进作用,对学校开展美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乡村小学美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