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自2019 年12 月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受到较大的影响。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环境中,面临着家乡与学校之间的路途奔波,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及复杂的人际交往,面临着实习就业或者升学的种种现实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阴影,担心自己稍不注意就会被感染上,影响自己的学业、就业、个人身体健康及家庭成员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过于焦虑担心、学习不专注、做恶梦等情况。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式,讨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变化及相关问题,通过数据整理剖析出现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面向泰安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展开,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 份,问题主要涉及: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生源地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过去一年的学业成绩等;
2.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情况:包括对疫情防护的重视程度、心理调控能力、心理状态、生活信心等;
3.大学生心理问题源及解压渠道:包括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压力等因素;
4.学校心理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心理问题调节的有效措施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基本情况为:被调查者中36.2%为男生,63.8%为女生;生源地情况为:有40.2%来自城市地区,有59.8%来自农村地区;过去一年的成绩分布为2.36%为优秀,33.9%为良好,33.9%为中等,20.5%合格,9.4%为不合格。
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对疫情防控比较重视,但有39.3%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紧张、担心、着急等情绪。与疫情之前的状态进行比较,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出现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工作不专注,焦虑不安,做事容易紧张着急,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生活迷茫等等。
在被调查者中,就调查者性别而言,男生出现负面情绪的比率为39.1%,略低于女生的比率39.5%。对生源地进行分析得到,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的比例为34.2%,低于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的比例46%。对不同学生成绩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学生成绩一般以上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负面情绪的比例为41.6%,高于成绩一般以下的学生的比例34.2%。还有极少数的同学表现为沉默寡言、不与任何同学及老师交流,内心极度封闭,每天处在惶恐不安之中等。
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自我完善与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等必须合力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才有可能改善他们目前的心理状况,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尤为重要。
调查组对相关问卷调查继续展开分析,结合国内外对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的冲击与影响的相关研究,我们设计了诸多相关问题(第一部分问题(3))的问卷调查进行讨论。就大学生的压力源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就社会、家庭、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给以分析。
1.学业压力。我们对大学生产生众多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发现有31.5%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的学业有较大影响,大多同学认为不能像之前一样随心所欲正常上自习或者参加线下学习辅导等,导致学习效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或者假期经过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每次假期过后不能按时回校学习,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期及多次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返校。还有的同学在返校途中,由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同路途的乘客的轨迹和身体状况未知,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或者遇到确诊、疑似、密接者等问题,也要经过严格的隔离措施和核酸检测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业的顺利进行,只有家校社会等助力学生心理发展,才能健康成长。
2.就业压力。在被调查者中,有46%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就业产生了较大的恐惧。自2020 年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行业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原有的许多线下店被迫倒闭关门,传统的某些行业也不能适应疫情常态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艰难。而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的理想就业趋向与各行业的空缺岗位不太匹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负担。虽然国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创业激励政策,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冲击仍然较大。
3.经济压力。大学生群体大多是依靠父母给与经济资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周末假期时间打工赚取一少部分收入贴补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由于疫情形势的影响,不得不老实呆在学校,无法进行课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经济压力还是较大的。数据显示,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来源于经济压力的。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等。
4.情感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新冠病毒肺炎打乱了人们以往的出行、聚会计划,原来的面对面交流,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网络交流,但沟通的效果远没有面对面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受疫情影响,大学生无法正常到户外郊游或者同学聚会,甚至是家庭聚会,心中的不良情绪长期积聚不能发泄,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情感交流。特别是一些高校情侣,由于无法见面交流,情绪不稳定,导致很多大学情侣出现了情感危机,严重者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
5.原有心理问题严重。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郁闷”、“无聊”等词飘散在大学校园的角落里,成为个别人的口头禅。诚然,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材欲望非常强烈;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6.家庭、社会、学校关注不够。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少,没有真正体会到孩子的微妙心理变化,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疫情防控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了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于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进行了学生希望学校方面开展的心理工作进行调研。数据显示,62%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心理健康调查;78%的被调查者表示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处;54%的被调查者表示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
针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合力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与疏导,让他们成长成才。通过对后疫情时代背景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深层次原因分析,作为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成立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等多方面教育。同时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不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网格化的管理与指导,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全员参与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委会、学院心委会定期召开辅导报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开展工作。动员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心理素质教育课及思想政治课老师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时介入、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动员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全方位指导学生健康发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3.及时开展心理摸排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愉悦,解除他们心中疑虑,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及时准确掌握疫情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变化及影响,心委会、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心理教育专题和心理素质活动,及早干预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消极影响,使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疫情等类似应急事件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节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如何能形成健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校院可设置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增设减压站和心理宣泄室,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心理辅导公众号、心理工作室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适。
4.及时干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变化,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提高心理问题预警工作效率。对心理变化摸排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疫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个别重点人群多谈心谈话,分析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