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宝
(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100)
1.主体空心化。任何战略想要得到有效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如此。想要其战略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样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顺利开展,但是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务工,农民的数量骤减,而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主体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战略计划的实施。而通过对现在大部分农村人口的统计调查也可以发现,主体空心化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进城务工导致村庄人数减少,甚至有的村庄面临消失。另一个则是现在很多农村中大多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他们已经不具备生产的能力。
2.农村生产空心化。在早期农村的发展中,农村的生产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在生产方面非常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需求,出现了种植、养殖、木工等多种生产力。但是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开始变得单一,且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长时间发展下去,农村经济自然会变得萧条,农村生产开始出现空心化。
3.基础设施空心化。虽然国家现在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投入,但是这些投入是微不足道的,农村基础设施空心化现象严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国家、社会、家长普遍最关心的问题,以农村基础教育来说,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已经招不到学生,即使有人数也非常少,导致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已经荒废。而至于农村娱乐、商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也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大量转移导致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不足。
4.基层组织涣散。基层组织是为直接为农民提供的组织,也是国家一切农村发展战略计划的重要执行者,基层组织办事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开展。由于农村空心化大量青少年开始走向城市,由于工作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回到农村,而在农村生活的大多以一些年长的人士为主,这导致基层组织中的人员缺乏新鲜血液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加入,导致基层组织工作能力较弱,这无疑会加重农村空心化。
1.经济是农村空心化的内在动力。农民为了养家糊口承担着重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只依靠农作物来获取经济收入,是无法满足家庭的日常支出的,更别提实现小康生活。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确实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的加入,且工资待遇远比农作物收入要高很多,这也是很多农民选择城市务工的主要原因,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自然会导致农村主体的空心化。
2.制度是农村空心化的制度性根源。早在很久之前,我国为了摆脱落后的局面,推出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制定。该制度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工业,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开始为工业的发展让步。而为了加快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更是先后出台了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要求只有有城市户口的人才可以享受城市教育的机会,且国家也为城市户口的居民提供了一些福利,这更是加剧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两极分化。而土地制度的实行对于农村土地的流转来说却具有一定的阻碍性,农村土地给农村带来的效益更低,这也加快了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的步伐。也正是因为城乡二元对立制度,导致农村中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同时也使农村土地出现大量闲置,进而引发了农村空心化。
3.思想观念是农村空心化的文化根源。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与居民的思想观念也具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与农村思想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更快,农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在见过大城市之后,城市的发达对农民产生了吸引力,认为城市发展非常先进,而自身所在的农村则发展非常落后,而人往高处走的思想使得农民想要留在城市当中,但是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城市事物都是好的,农村事物都是不好的偏差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阻碍,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奠定了农村空心化的出现。
1.农村治理的主体缺失。农民作为农村治理的主体,大部分农民选择了城市务工且青壮年居多,这造成了农村治理主体的缺失。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优秀战略,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主体缺失的困境不解决将很难得到有序开展。而基层组织作为农村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高素质农民的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基层组织的素质结构,基层组织中缺乏优秀的村干部,自然不能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甚至有的村干部成了基层组织中的一员,但是人却在城市生活。
2.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人口结构中大部分的青壮年选择在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是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且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在农业种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农业技术发展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但老年人种植显然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打工赚来的收入大部分会投在孩子教育和新住宅的置办上,而真正用来发展农业的资金投入非常少,这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农村社会问题频发。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选择在城市务工,但由于自身能力不够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无奈只能交由老人抚养,但是长时间的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走上极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发展。同时,老人在农村生活无人照顾本身就身心疲惫,平时还要照顾孙子孙女长时间下去他们的身体也吃不消。且隔辈教育本来就存在一些溺爱的弊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纵观国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国家发展的哪个阶段,其之所以会获得最终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且人民群众自愿参与到了国家的发展当中。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会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更上一层楼。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想要得到有序的实施同样需要获得农民的支持,而面对农村中农民主体的缺失,就需要调动农民主体的回归,青壮年作为农村主体缺失中的重要力量,他们迫于生计选择进城打工,必须要让他们回归到农村当中,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开展。而面对农民主体空心化的现状,想要让青壮年重回农村,一方面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吸引青壮年农民的回归。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这就需要高素质农民的踊跃加入。国家可以出台有利于基层组织建设的乡村政策,比如:可以选取一些本土大学生到乡村担任村干部。另一方面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技术,因此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免费到农业院校接受相关知识教育,且针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可以给其颁发相关职业证书。同时,还可以组织农业专家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回村的积极性。
想要实现振兴乡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解决农村产业、村级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中正值劳壮力消失,留下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幼妇人士,导致农村土地开始变得荒废。再加上农村发展中并没有什么支柱型产生,主要收入来于农业,导致农村产业的空心化。而村级经济空心化问题,则伴随着农业税取消等制度实施而开始的。因此,想要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空心化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政府应该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走上科技兴农的道路,向农业科技的发展中投入一定的资金,把符合当地生存条件的农业可以朝着现代化、机械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收入的翻番。其次,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农业生产力想要得到提升,农业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这就需要政府从各地的优势出发进行考虑,将村、镇、县形成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企业与农户合作经济的模式,可以使农业生产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如果农村的经济收入与城市不相上下,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留在家人身边工作,农民主体的回归将会更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城乡二元对立制度的实施拉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待遇差距,最终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而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就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针对城乡二元对立制度中存在的户籍制和土地制度等就必须要进行改革。首先,在户籍制改革方面,一定要把户籍制中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绑定进行分离,这样可以使农村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当中。而针对有条件在城市定居的农村人口,一定要让享受与城市户口相同的福利待遇,同时释放农村土地资源。其次,在土地制度方面可以实行土地流转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民造成了土地的荒废,流转制度可以使农民把土地进行对外承包,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可以为农民多增加一份收入。
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提高的基本保障,但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不理想,这也会加剧农村空心化现象。因此,一定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主体的回归,还可能会吸引城市居民到这里来生活和引来一些企业的旅游投资。一方面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就需要完善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交通、医疗、学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更愿意在这样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农村生活,才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