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卉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伴随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加重,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愈发严重。当前,国内社会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老年群体,由于空巢、病痛、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老年群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老年人群不但会发生生理功能下降的情况,而且脑部组织和身体肌肉也会渐渐退化,致使老年人群情感认知及情绪极端变化严重。首先,部分老年人对外界各类事物的关注丧失了热情,甚至对新鲜事物具有不解及抵制心理,不愿意参加各种外界活动。其次,一些老年人对外界事物过于关注,而且会发生过度参与的情况,对于那些与自身价值认知不符的情况呈现出激烈反应,甚至还会发生情绪失控。众所周知,老年人十分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同和尊重,但当前,很多家庭成员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年人的内在想法,使得老年人倍感失落郁闷,进而导致其情绪变化多端。
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渐渐从社会主流地位转变到边缘角色,从繁忙复杂的工作岗位中脱离出来,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使很多老年人均感到不适应,时常是无所事事,在此种情绪的不利影响下,他们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形成无用或是自我否定的消极思想。另外,在新时期背景下,老年人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越来越明显,主要由于多数老年人均会受到各类疾病的影响,针对不同病症,他们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情绪反应,进而出现不同心理状态。
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因素出行不便,使自己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中,难以接触到其他人,无法寻找到沟通倾诉的对象,群体失落感明显。加之客观条件约束,其对新鲜事物接纳能力有限,难以更好应用现代化通信工具,对外界信息了解甚少,不愿意和子女同住,孤苦无依,缺少有效沟通,其消极情绪无法宣泄,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孤独无助之感,从而致使老年人社会化程度不断降低。
农村心理学重视个体、村庄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性,注重将个体行为及心理放置在其处于的系统环境中展开阐述。农村老年人群心理服务主要内容,即是将改善农村环境为基准,保障老年人群心理卫生健康,将老年人群和村镇环境放置在相同系统内,而老年人则属于系统中的子系统。随后,对系统内部影响农村老年人群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展开全面剖析,消除一切负面影响,从而为老年人群创造出良好和谐的生活环境。
心理健康具有动态平衡性特点,决定其服务提供必须是持续性的过程。当前,国内已存有心理结构,并将心理咨询和心理康复作为主要服务内容,侧重于心理产生问题后的恢复阶段,无法构成预防、咨询与康复完整的心理健康体系,难以保障心理卫生服务应有的连续性。但是农村地区提供的心理卫生健康服务,能以当地老年人群心理健康为基准构成完善体系,强调预防问题、咨询问题、康复及健康促进的共同发展。
农村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侧重于心理问题产生前的预防性服务。一般运用三级预防理论:其一,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二,及时调节并干预心理问题;其三,治疗心理疾病。将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卫生服务由传统被动转变成主动,以预防及优势化理念为基础,转变原有坐等存在心理问题老年人上门寻求帮助的落后服务模式,积极自主在老年人群聚集的区域提供囊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及康复等多项服务,并主动为农村老年人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明确预防大于治疗的意义。
近几年,各地农村地区开始加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专业人员团队建设,并获得较好成效。但是,从现实情况而言,工业人员不足、能力良莠不齐、水平低是限制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当前,国内未能对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培育标准及资格进行明确认证。从整体数量方面而言,尽管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配置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但在很多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地区中,心理健康与卫生服务工作基本上还处在空白阶段。从质量角度而言,多数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均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未能接受过正规专业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无法保证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的了解和认同也在不断提升,但事实上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缺少认识,仍然停滞在表面功夫的“行动哲学”上。一些农村地区推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时,只增添服务,却未能增加专业人员与相关设备。现阶段,国家虽然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工作,并颁布相关政策,但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然受到政策与资金的约束,推行起来非常困难。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心理健康与卫生服务虽然有一定了解,但只有部分老年人群接受过心理健康服务,甚至还有一些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缺少正确认识,老年人知晓率极低,存在严重认知误区。由此,要想有效解决此问题,必须提高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加强其宣传力度,将心理健康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此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
自改革开放后,国内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卫生教育和辅导等工作获得较好成效,然而在政策支持、机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育等层面依旧存有诸多问题,具体呈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政策引导方面,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卫生服务方面,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升。第二,社会参与方面。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卫生方面有关的社会志愿者一般均集中在城镇街道和社区,极少数人群会深入到农村地区农户家中。第三,农村现状方面。农村地区卫生院因缺少上级正确指导和扶持,专业优质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得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工作职能落实不彻底,服务水平和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产业和社会其他产业存在极大差异,其具备一定特殊性。在我国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可结合现实情况颁布激励农村地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法规,合理运用自身特有条件和优势,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还可做好示范作用,为落后地区提供宝贵经验。首先,在财政税收方面,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此服务业发展,对于投资该服务业的社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税收奖励。其次,鼓励各种志愿服务机构加入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中,对在服务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个人与机构给予相应奖励。通过政策支持和不断努力,将城镇与农村地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差距缩短。最后,将现代高新技术合理运用在此服务领域,根据互联网、多媒体、智能终端等技术,构建全面、系统、专业的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激励社会高科技企业积极自主参与到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中,使企业与地方各司其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产业更好发展。
创建国家、省、县、镇四级服务体系,主要目标在于为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从特定角度而言,卫生服务站是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医疗养老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不可缺少的组织,但当前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效能和作用。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可将乡村卫生服务所作为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平台,并增大相关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是强化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最佳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激励心理健康专业优质人才进入到基层,做到入村、入户,创建专业优质人才下沉机制,为农村地区卫生服务所提供专业人才。其次,强调省、市、区卫生服务所联网工作,真正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及优势互补,创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再次,明确心理健康服务专政的重要性,针对当地卫生服务所无法解决或处理的心理问题,应适当根据“向上级转移”的手段加以解决。最后,注重资金与政策的倾斜,完善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站内部设施,提高卫生服务站整体水平,将其构建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的“心灵”家园,从而充分发挥卫生服务站的作用和效能。
现如今,国内正处在脱贫攻坚的重要阶段,应注重农村区域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与当地脱贫攻坚的联系性,以此为脱贫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从实质角度而言,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属于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不可将其简单作为政府为农村老年人群提供的特殊服务事业,亦不可将其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担,而应看到此服务业为地方性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民生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限制,一些农村区域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用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上,认为这是对当地财政资源的过度浪费。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产业功能的了解,此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要将其作为培育地区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治理发展的关键手段。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脱贫攻坚需要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帮扶,不仅要发展具备地方性特点的产业经济,而且还要发展将农村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作为代表的服务业,共同实现物质脱贫与心理脱贫。
综上所述,农村是老年人群生活的关键区域,做好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卫生服务工作,是农村建设及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要大肆宣传健康理念,动员社会全体人士关心爱护老年人,让老年人始终保持健康心态,提升其生活水平,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