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历程、经验及启示

2021-11-27 22:13周戥云
攀登 2021年4期
关键词: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党校

周戥云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70年薪火相传,数十载开拓奋进。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以下简称“省委党校”)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青海实际,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支撑了党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省委党校教学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提升,跻身全国省级党校方阵前列,有效发挥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作用,为青海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回顾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取得的经验,探索推进党校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历程

(一)初建起步阶段(1951年-1976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委党校完成初建,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一是通过多次更名重组,建立省委党校组织机构,配备了领导班子。同时,通过党校自己培养、从学员中物色选留、由青海省委组织部调配等方式建立党校人才队伍。二是制定教员进修计划,分期分批选派教员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培训深造。前往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相关兄弟党校参观学习。安排在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分别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提升政治教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的教研队伍,锻炼出一批热心于党校教育事业的干部职工,为党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1963年底,省委党校共设置3个行政后勤部门和4个教研室,教职工150人。三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8年7月,省委党校改为青海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同年11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党校的部分人员和部分财产划分给青海省五七干校。1969年12月省委党校撤销,人员被分配到青海省教育局、青海师范学院、西宁市城西区以及工矿企业,党校教职工队伍被解散。

(二)巩固加强阶段(1977年-2000年)。1977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党校在恢复重建中逐步发展。随着轮训和培训干部工作的开展,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为正规化培训干部打下了基础。一是恢复重建。1977年复校时,教研人员仅有2人。直到1978年底,教师只有18名,但其中有的人已多年未从事教学工作,部分人还是理论战线上的新兵,教学和科研学术带头人更少,教研人员严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研人员少,已明显出现断层状况。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通过组织人事部门,从各地区和青海省直机关、高等院校选调适合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另一方面从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中选拔教研人员。截至1982年底,教职工74人,其中教员42人、教学行政人员14人、教学辅助人员18人。由此,教研人员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兼办青海省行政学院和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为三块牌子、一套人员,实行校(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1991年10月下旬,对省委党校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增设,共设置24个处级机构。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稳定、提高、充实、发展”的原则,从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加强。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研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了解省情积累实践经验。有计划地选送教研人员到中共中央党校和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此外,通过组织教学人员进行集体备课、讨论问题和观摩教学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和实行职称评定晋升制度,制定职称评定工作细则和考核制度,建立教师考核档案。截至2000年底,校院教师队伍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31名,中级职称76名。同时,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省内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特邀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专业设立和职称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改革推进阶段(2001年-2010年)。省委党校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任务,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人才理念。二是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机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引智引才机制,培养培训机制等。三是大力推进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调整校院内部分机构职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第一、第二轮全员竞聘上岗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按绩对岗工作。先后有500余人次参与了竞争上岗和按绩对岗,有93.8%的处科级岗位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涵盖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网络信息、行政管理、机关党建、后勤服务等9个方面的制度118 项,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推进校院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人才队伍以建设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为目标,创新机制,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创新项目”和“人才工作创新试点”,激发人才活力,全面提升三支队伍素质能力。一是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了第三轮处科级干部竞争竞聘上岗和三轮专业技术人员按绩对岗工作。二是实施职称改革试点。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青海省党校(行政院校 社会主义院校)及人力资源培训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并及时组建成立正高级和高级评审职称委员会。按照新的职称评审条件,组织开展了2019年、2020年度教师职称评审。三是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项目。贯彻落实《校院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项目方案(2017-2020年)》,着力抓好“名师工程”和“百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省党校系统参训教研人员累计653人次。期间,每年对全省党校系统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50名左右教师和副高以下100名左右教研骨干实施培训,实现骨干师资培训全覆盖。四是开展人才工作创新试点。2020年2月,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人才工作创新试点方案》。 2021年1月,制定印发《校院进一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人才引进、激励、使用、诚信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截至2021年6月底,全校共有教职工2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28人。专业技术人员1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6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1人,团队1个。昆仑英才·教学名师3人,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2人,昆仑英才·文化名家1人。

二、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优化结构,整合人才资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党校发展的关键。所以需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影响力和增强党校发展活力。一是注重引进和培养结合,优化教研队伍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干部培训需求变化和党校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科建设实际,通过流动调入、公开招聘、名校选调等多种方式引入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增强“造血功能”。按照组织、岗位和个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教研人员进修培训和离岗学习,开展全员培训,有重点地选派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考察,进一步增强教研人员的实践工作经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是注重专业和兼职结合,优化教研队伍整体结构。借助党校系统资源优势,利用培训和学习机会,借助“领导干部上讲坛”等形式,进一步整合党政事业单位、党校系统、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专家教授和学者的资源,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调研实践,建立以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为主的实践型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掘整合基层人才资源。三是注重其他队伍建设,优化党校内部队伍结构。党校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队伍。在选好校委领导班子的同时加强部门领导班子的配备,配强行政管理队伍,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能力结构,坚持和完善行政干部会议和学习制度、干部述职考评制度和外出学习制度,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增强管理岗位的履职能力。根据后勤保障服务的新特点,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通过技能比赛、外出学习、在职培训等形式,提升职工的保障服务能力与水平。

(二)搭建平台,拓展人才空间。人才的成长平台是党校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人才成长空间。一是搭建学习提升平台。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创新项目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援助青海省委党校工作项目,选派副高以上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知名高校和兄弟院校进行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定期选送教师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学习最新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通过“联通三江大讲堂”等形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提升教研综合水平。举办专业性青年讲堂、双周学术论坛,搭建才能展示舞台,让教师走上讲台,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思想、分享新观点、开拓新视野,开发新专题。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对新进校院5年以内讲师职称(含讲师)以下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且教学科研资政业绩突出,学科专业与培养对象所学专业和发展方向相同或相近人员进行带教,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授。用好党校学员资源,实行跟班指导交流制度。实施集体备课,组团开展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政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积极探索与省内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学科共建、平台共建、科研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四个方面进行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校院与青海省委改革办、青海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举办青海改革论坛,国家相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及青海省内多个部门多方参与,紧扣新青海发展需要,体现了高端智库水准,有效发挥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加强与青海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各部委办局的合作,主动承接各类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参与各种调研活动和文稿写作,依托资源优势,借智借力增强教师的真才实干。三是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通过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教师到一些专业对口的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等挂职锻炼。另一方面,通过“一上一下”的形式到州市县级党校挂职锻炼。他们带着课题去实践,带着理论去思考,形成更有现实价值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同时,借助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调研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所想、所需,挖掘开发出更符合基层实际、满足基层需求的教研专题,使党校教学有底气、科研成果接地气。

(三)强化制度,规范人才队伍。制度建设是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性支撑。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党校特点的人才机制,才能提高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校院人才绩效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对在职事业编制人员进行全方位、分类别、动态化考核评价,考核与个人岗位职责、工作实绩紧密联系,激励与约束相容,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健全完善高质量成果和优秀团队激励办法,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奖励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让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更有收益、更有地位,增强人才荣誉感。制定《校院高质量成果专项奖励办法(试行)》,围绕“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政策为导向,坚持重在质量、多出精品的原则,对教学科研咨政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高端成果依据成果类别、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引导和鼓励不断提高教研质量,多出教学和科研精品。

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并完善《校院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校院非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完善依照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制度,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和管理,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配合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起草出台《青海省党校(行政院校 社会主义院校)及人力资源培训专业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青海省党校(行政学院 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试行)》《青海市(州)、县(市、区)级党校(行政院校 社会主义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试行)》《青海省人力资源培训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试行)》“1+3”政策文件,建立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出现“三唯”和平均主义等不良现象,独立形成了符合党校工作实际和具有党校特色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三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校院现推行了三轮处科级干部竞争竞聘上岗,一批事业心较强、素质良好并被群众认可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经过竞聘上岗,党校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部门人员配备更趋合理,有效促进了个人特长与岗位需求的有机融合。组织实施了四轮专业技术人员对岗聘任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做到按绩对岗、按岗聘任,打破了专业技术人员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传统做法,形成良好的岗位聘任动态管理机制。四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借鉴先进管理体系原则和方法,启动实施人才工作“PDCA过程管理”,统筹推进党校三支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研制编印《校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道德规范》,对全校162个岗位职位工作职责、能力要求、道德规范进行梳理、规范、明确,组织开展集中教育、对照检查,推进队伍建设规范化。

三、关于推进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严格政治标准要求,增强人才队伍的牵引力。党校是党的政治学校,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一是严格政治标准。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党校姓党贯穿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树牢人才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竞争实力、人才就是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人才至上、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发展优势;人才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抓发展首先要抓人才;人人可以成才,只有让人的因素活起来,党校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念。三是做好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党校教职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忠诚于党、忠诚于党校事业,坚持党的立场,坚定党的信仰,践行党的宗旨。党校教师要做到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守党的政治规矩,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讲坛论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正确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旗帜鲜明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增强人才队伍的凝聚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党校培养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升办学水平,必须在重点抓好教研队伍建设的同时,统筹抓好教辅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教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和骨干培养计划,培育、吸引在专业领域和学科内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校院名师、知名学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研骨干。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探索特设岗位、兼职教授、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和智力。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规划目标,加强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跟班听课、教师讲堂、学术论坛、学习进修、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帮带培养、课题研究等方式,为教研人才提供不断深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着力提升教研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是加强教辅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抓手,坚持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校内培养与校外培训、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辅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教辅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紧密结合教研需要,全面加强教辅队伍的梯队建设。支持教辅人才通过资格认证、学历提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岗位竞赛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技术、提高能力素质、提升教辅人员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为核心,对标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全面推进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健全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把公道正派、业绩突出,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中青年干部适时选拔到领导岗位,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活力。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及时调整补充优秀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从加强教育培养、规范选拔任用、从严管理监督、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人才队伍驱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改革创新牵引、激励机制导向,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符合党校特点的管理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进一步有效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树立开放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的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加精准、灵活的引才引智措施。坚持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积极探索项目引才、兼职引才、挂职引进等柔性引才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对于引进的特殊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在岗位安排、职级确定、职称评聘、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方面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特岗特酬。加强与兄弟党校、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发挥知名专家、校友的积极作用。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人才项目,通过实施教学名师支持、青年教师培养等计划进一步提升能力。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和学科发展特点,通过攻读学位、研修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重点支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形成衔接有序、梯次合理的各类人才结构。积极探索教学专题和科研项目制,打破部门和学科界限,鼓励教研人才以跨学科、跨单位(部门)合作等形式,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充分整合和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力量。支持智库建设发展和学术交流活动,实现教研咨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树立正确引人用人导向,坚持凭品德、能力和实绩使用人才,对表现突出的人才重点培养,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在最合适的岗位,做到以事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根据教学、科研、咨政和学科建设需要,对教研人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坚持以用为本,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绩岗相符、责权利统一的岗位管理制度。

四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统一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人才评价导向。创新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与教研、教辅、管理服务等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党校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奖励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让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更有收益、更有地位,增强人才荣誉感。建立人才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积极推进人才诚信建设。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增强人才队伍的推动力。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党校要充分发挥校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着眼于党校事业发展大局,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投资于人”行动,加强人才制度顶层设计,抓好人才工作谋篇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党校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校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及时掌握人才队伍的新动态新趋势,全面梳理、定期研究影响和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认真解决好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党校人才事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督促落实。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按照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员队伍。同时,积极争取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支持,协同联动加强对党校办学的常规检查,加快推进党校办学质量评估,推进党校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科学合理编制人才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创新项目和国家、省级各类其他人才项目支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健全激励性经费与稳定性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保持合理的人才经费增长机制,整合现有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等资金,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是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打造风清气正、和谐气顺的人才环境,巩固有利于人才施展作为的政治生态,让人才能够安身、安心、安业。让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人才有机会、有舞台。建立健全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定期了解人才的状况和听取人才的建议,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综合运用全媒体平台,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及时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做法,优化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成长环境。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党校精神,营造学术民主、尊重个性、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队伍对党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工作局面。

猜你喜欢
省委党校人才队伍党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乡村内生动力——聚焦《“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长亭印象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充分发挥培训引领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科学“立制”,促进干部“自愈”——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岳东峰谈凤翔做法的创新性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安徽新四军研究文库》交流会在省委党校召开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