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滨瑜
(四川省攀枝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计划收集和处理采样数据,并采用统一的方法管理样本质量。质量控制是监测采样的具体措施,是保证质量的基础,而质量保证对环境监测采样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出发,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及解决方法,力求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启示。
根据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制定的规章制度,各单位应积极管控环境监测采样过程的质量,对环境监测采样进行规范化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采样问题频发,归根到底是监测采样质量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在监测人员、监测方案、采样器材及设备、采样流程及运输保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外在表现是程序混乱且质量较低,造成的后果则是采样数据的缺失及环境监测采样工作的失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着质量保证及控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对环境监测采样全流程管控机制的建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1]。
环境监测采样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环境监测单位应确定监测目标,并根据监测目的制定详细科学的计划。但一些监测单位在开展具体工作前并未对工作流程、进度、注意事项等做出具体规划,导致环境监测采样的实施过程效率低下,质量不过关。严谨的工作计划不仅能对整个工作流程起到监督把控作用,还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行动指导,并最终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效果,为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控制度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依据。
环境监测采样质量保证和控制需要以健全的监督机制为准绳。目前大部分环境监测采样项目都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工作质量和效果得不到及时评估。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会设立一个监督员的岗位,用于监督监测采样工作的规范性。但很多时候这个监督员因能力问题及制度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监督水平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为监测采样质量管控工作确立大框架,并将监督人员的能力及素养纳入框架内进行评估,最终保障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环境监测采样点的确定与最终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确定采样点是前期考察调研的必经之路。相关负责单位应对采样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评估,并根据采样数据的特点确定实际的监测采样点。不同的采样点具有不同的环境特性,因此对采样数据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保证及控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必须以采样点的合理性为基准,将其纳入项目设计与规划之中并进行详细充分的考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有效的样本,从而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精确性。
环境监测采样工作离不开专业设备的支持。要保障环境监测采样过程的质量水平、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能力,必须以引进专业设备仪器为前提,设备的选择是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相关单位在采购环境监测采样设备时应考虑到监测采样环境、样本特性、测量范围、精确性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设备的使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且设备应满足监测采样人员的各种需求。另外设备的磨损度及使用时间也会对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环境监测工程是一项复杂性及特殊性并存的工作,而现场采样则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环境监测从性质和流程上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即样品采集,样品分析及数据输出。样品的采集是环境监测全流程的基础阶段,为后续的分析及数据输出提供材料依据。虽然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总体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但事实上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且相互作用。采集过程为之后的实验室分析及结果评估提供了事实基础,因此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采集过程中收集到的样品受到污染或损坏,则这些样品就不能反映监测地的真实情况,最终输出的数据将会失真。失真的数据没有存在的价值,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现场采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时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工作也必须得到重视。
环境监测采样可细分为多个阶段,环境监测单位应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进行详细的方案研究,提高采样人员质量保证及控制的意识,并规范采样行为,从而保证采样结果的精确性及有效性。提高环境监测采样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水平,应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吸收来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输出数据的可靠性,为健全并完善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机制提供内在支撑。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工作决定着样本的质量水平,提高采样工作质量 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提高样本的有效性及数据的准确性。因此 在环境监测采样工作的所有环节中都应为质量管控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同时将环境监测采样过程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意识贯穿于所有行动之中[2]。
准确的数据离不开设备的支撑。环境监测采样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奠定基础,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购置先进且精确的仪器设备用于支持采样工作,只有利用先进的设备采集出精确有效的样本,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及控制工作才能高效完成。
环境监测单位应定期对采样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相关单位可成立采样设备维护小组,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时养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在采样过程中应对采样步骤和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不规范操作对设备造成的损伤。环境监测单位应对设备的类型、数量、养护方法等进行详细备注并记录在案,确保设备使用的科学性及设备保存的条理性。在设备达到使用年限之后,相关负责人应提前提出设备更新的申请,以便能及时更换新的设备。
完善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制度保障。建立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各方面的协作,组建以监测采样质量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小组,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确保制度体系发挥成效。环境监测单位应做好宏观规划,严格落实计划并做好人员管控,力图使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观念成为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的行动准绳。质量管理部门可引入数字化手段作为体系建设的辅助工具,利用网络技术的高效性及同步性为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提供数字化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工作成本。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采样工作水平的必经之路,对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心理水平等主观条件也都会对采样的质量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要提高环境监测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水平绝对不能忽视采样人员能力的培养。相关单位应定期评估采样人员的心理,对采样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调查管理,并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思想培训,提高其对环境监测采样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的认识。另外,单位人事部门还应对所有的采样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水平考察,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掌握必要的采样技能。只有确保采样人员的工作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的工作质量需要接受严格的监督。相关单位应建立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对采样人员工作的规范性及采样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监督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完善监督工作程序,为监督效果的提升发挥必要的作用。环境监测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文件,为采样工作的效率、方式、结果等内容制定严格的标准,保证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3]。
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所涉及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复杂,要保证和控制其质量水平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本文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了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希望能加深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者对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的认识,并以此为鉴做出改进与创新,为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带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