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玉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意识到苏维埃成员有官僚化的趋势,并主张“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成员实际参加管理来防止这种趋势”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4.。此后列宁曾多次指出,现在我们的敌人是官僚主义,要大胆地和官僚主义进行持久的斗争。而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已经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有关苏维埃体制和防止国家官吏官僚化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的这些思想逐步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具有阶级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建立一种统治阶级的“秩序”来抑制冲突,并使压迫合法化、固定化。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理论,并提出国家与原始的氏族社会相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9.,这样每一地区的国民就有了实现共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条件;“第二点就是公共权力的设立”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0.,这个公共权力的组成形式已经不可能再是群众性的自发的组织了,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居民自己成立武装组织的愿望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而想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因为旧的国家机器是资产阶级建立起来为自己服务的,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剥削机器,是奴役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因此,无产阶级不能利用奴役自己的政治工具来实现自己的解放,只能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建立起新的、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在政治上也就相应地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就国家体制问题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言论与文章,围绕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职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他的国家学说。十月革命前,列宁有关国家学说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他的《国家与革命》中,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②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在这里,列宁着重强调的是国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重点在于说明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同时,列宁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国家才会真正的消亡。国家是一个暴力组织,一个阶级需要国家只是为了镇压另一个阶级,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是为了镇压剥削阶级,广大劳动者要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只有无产阶级才具有这样的革命性,才能团结带领广大被剥削劳动者铲除剥削阶级,而这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发现了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的组织形式——苏维埃。
苏维埃首先出现的时间是1905年,是工人群众在俄国革命中创立的领导起义的机关,列宁夸赞其为“俄国革命政权的萌芽”。列宁认为苏维埃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他宣称:“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上到下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③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5.在无产阶级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之后,要引导所有人都参与国家管理,这样就可以使所有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僚”,而又能够防止任何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僚”。这表明,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关于俄国政治体制建设的构想已经初步形成。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高度评价苏维埃政权,并把它看作是和巴黎公社同一类型的政权。按照列宁的构想,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新的国家类型,它与旧的国家类型的区别就在于它完全打碎了旧的带有压迫性质的国家机器,建立起真正的属于人民群众的新型国家,在这种新型国家中,没有官僚,没有警察,没有常备军,民兵代替了警察;人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管理;在官吏的选拔上实行选举制即完全由人民选举产生,接受人民的监督,他们领取到的薪金只是相当于普通工人的工资,甚至随时可以被撤换。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和俄国政治体制的设想几近完美,但是为应对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派的叛乱,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俄国逐渐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虽然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派的叛乱、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大大限制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并窒息了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至于在体制内部滋生了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
在国内战争时期,苏俄为应对战争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也因此产生了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的萌芽,并为后来高度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埋下了隐患。虽然列宁对苏维埃的期望很高,但也从不掩盖其存在的问题,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的苏维埃还有很多东西很粗糙,不完善,这是毫无疑问的”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6.。他尤其注意到苏维埃政权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的沉渣泛起,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尽最大努力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他警告说:“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在列宁去世之前,他一直从各个方面向党和人民揭露官僚主义的丑恶现象及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并努力地同官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一是机构庞杂、人浮于事。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人民委员会,下辖13个人民委员部,但是随着国内战争的进行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与发展,人民委员部的数量增长了一倍有余,各人民委员部内部更是膨胀到了极点。列宁在第九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常会上的讲话所谈到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国家机关的问题,这其实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列宁通过分析1918年和1922年对莫斯科的机关的调查统计指出,1918年在莫斯科任职的国家和苏维埃职员共有231000人,这个数字到1922年就增长为243000人,“这就是历次精简的结果”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7.。恶性扩大并膨胀了一倍有余的国家机关往往不能为苏维埃国家工作,更多的却表现为“反对”工作,这就严重阻碍了苏维埃国家行政有机体的有效运行。体积庞大的国家机关就需要巨大的国家财政来支持运行,久而久之,国家财政必然会不堪重负,列宁一方面痛批机关臃肿现状,要求减少用于国家机关的经费,另一方面不得不呼吁广大的财政工作者,“我们的财政机关必须竭尽全力在最短期间能通过税收保证工农国家得到一切国家机关进行正常工作所必需的经费”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9.。
二是文牍主义、脱离实际。在俄共(布)党内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的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认真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而精于制定主观计划、滥发文件、盲目开会、进行空谈,以至于把生动活泼的工作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我们的公文堆积如山”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法令太多了,但是对法令的执行情况却没有切实地做到加以检查,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执行。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会议决议责成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等完成俄罗斯电气化计划的制订工作并批准这个计划,而且务必在最短期间完成,责成采取各种措施来最广泛地宣传与学习这个计划。著作家们不仅不宣传已经制订好的计划,反而一味起草提纲,空洞地谈论这个计划,空洞地谈论如何执行这个计划。大批的官员也只就这个计划进行官僚式的空谈,空洞地谈论其他被他们主观臆造出来的新计划,而不是根据既定计划着手提出具体任务并切实加以执行。列宁指出滥发文件、讨论法令、乱下指令会把我们拖入公文的泥潭,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却不自觉地“往绞套里钻”⑤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7.。提出“主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检查执行情况,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进行斗争”⑥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9.。
三是办事拖拉,贻误工作。为保护政权,打赢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采取强制手段征收粮食,甚至征收了农民的种粮和基本的口粮,这一举措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出现了少种粮和不愿种粮的现象,苏俄农业急剧萎缩,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以致在1921年出现了波及苏俄17个省份的大饥荒。值此危难时期,莫斯科消费合作社决定向法国商人购买罐头,直到2月11日,俄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可以从国外购买罐头,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才注意到这个事情,并开始有所动作。但是,到2月底列宁来到莫斯科,首先听到的就是莫斯科同志绝望的哭诉,即使罐头就停在利巴瓦的船上,仍然是买不下罐头。列宁认为这是“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办事拖拉”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9.。莫斯科消费合作社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甚至提请了中央政治局,即使这样都没有解决罐头购买问题。由此可见,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官员已经沾染了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气与拖沓作风,这将严重阻碍苏俄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列宁无不痛心地说:“官僚主义在我们国家制度中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脓疮”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
苏维埃制度是能够把代议制度和直接民主制结合起来的崭新的民主制度。虽然列宁极为推崇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并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和巴黎公社同一类型的政权,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代议制度,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列举了众多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证明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是专门为愚弄人民而从事空谈。列宁要通过把清谈馆变为真正工作的机构来摆脱资产阶级的议会制,而不是取消代表机构和选举制。苏维埃的代议制区别于资产阶级议会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共产党领导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议行合一;坚持民主集中制。这种代议制度超越了西方议会制,使国家机关更接近劳动群众,建立了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复活了官僚主义,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一是以党代政。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苏俄1918年宪法规定“全部政权属于苏维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苏维埃特殊的地位固定下来——苏维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执法权和监督权。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在给莫斯科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团的电报中谈道:“全部权力都在苏维埃。无需确认。你们的任免决定就是法律。”③列宁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实际上确立了苏维埃“高于各政党”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5.的特殊地位。但是随着革命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地受到冲击,党的权力逐渐扩大,变得无所不包,从刚开始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发展到进行经常性的、不正常的干预。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委员会作为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下设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拉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难以定期召开,政治局就成为实际上常设的最高的国家机关。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不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为一体。”⑤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随着国家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权力就从苏维埃流向了党,党内就流向了政治局。“政治局解决一切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的问题。”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7.表面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实际上权力集中在党中央,这种以党代政的现象,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
二是文化落后。虽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推翻了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但是不能一下子就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苏俄社会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残余。俄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沙皇俄国也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农民和小生产者占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极为低下,文盲众多。十月革命前,苏俄的小学多数还是三年制,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成人中的70%都还是文盲,中高等教育被地主、资产阶级所垄断,贵族教育盛行,还存在着大量神学学校,学校教学内容腐朽落后,教学方法死板陈旧。初生的苏维埃政权需要广大的管理人员,由于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不够高,扫除文盲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吸收旧专家参加工作就成为唯一的办法,而官僚主义者正是利用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觉悟的先进的工人阶层忙于军事工作无暇他顾的情况,企图恢复他们已经失去的“阵地”。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三是监督不力。在最初的设想与建设中,列宁认为“要消灭国家就必须把国家机关的职能变为非常简单的监督和计算的手续”②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4.,要能够先使大多数居民,而后再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掌握“监督和计算”的能力,都能够胜任这项任务,试图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建立直接民主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苏维埃制度下的官吏必须经由人民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撤换,这样,监督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其后更是在1917年11月16日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决定成立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作为全国最高的监督机关,行使监督权力。十月革命之后国家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实行工人监督生产,以便从工人监督过渡到工人管理。但是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建立起“总管理局体制”,由工人监督和管理企业转变为国家监督和管理企业,实际上掌握在人民手中的监督权逐渐转移到了国家手中。尤其是到1919年4月,苏维埃俄国立法规定所有的监督检查机关收归国家监察部管辖,国家监察部负责对国家经济和管理部门贯彻执行苏维埃法令和政策的情况进行彻底的检查和监督,这样,实际的监督权就掌握在国家的手中。1920年2月国家监察委员部下设工农检查院作为工农的监督机关,实际上工农检查院与被其监督的国家机关处于同一级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监督作用的发挥。1920年11月列宁在俄国(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直截了当地指出“工农检查院多半还形同虚设”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在其晚年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篇文章中再一次指出“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办得更糟的机关了”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1.。由于种种原因,苏维埃俄国始终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全的监督系统和监察网,到列宁执政后期,在国家干部的任免方面普遍采取委任制。人民既不可能选举国家官吏,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监督,人民手中没有实在意义上的监督权,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倾向不可能被纠正,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一是倡导党政分开。早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就察觉到苏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危害和弊端,就是以党代政,党对苏维埃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严重地影响了苏维埃作用的正常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早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就详细地谈论过党和苏维埃的关系问题,党应做到的是对苏维埃的工作进行领导,而不是代替苏维埃行使其职权。1922年3月,就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提纲给莫洛托夫并转中央全会的信中,列宁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并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党的机关和苏维埃的机关应划清职权”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8-119.,要批准解除党中央和政治局对琐碎工作的参与以及加强国家机关工作能力的指令。1922年4月,对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工作与职权进行了详细的界定,要求其加强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性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以上都是为了明确地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明确分工,防止因党的过度干预而窒息苏维埃的日常工作,加强苏维埃机关的权威,提高苏维埃机关工作的主动性,从而消除滋生官僚主义的土壤。
二是扫除文盲,发展教育。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家制度建设的问题。列宁早期在建设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试图建立一种类似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式的政权。列宁在1918年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强调:“政权应当完全地、绝对地属于劳动群众和他们的全权代表机关——工农兵代表苏维埃。”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8.并试图把国家机关的职能变为非常简单的计算和监督,以便全体居民都能胜任这项工作,都能够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但是工人阶级不仅没有长时间管理国家的经验,也没有进行学习的条件,劳动群众现有的文化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有效地进行国家管理,想要人民群众一下子把管理国家的知识和技能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要加强社会教育工作,“把群众吸收到社会教育工作中来”④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51.,并于1920年7月19日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在他看来,劳动群众仅仅掌握识字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文化素养,因为官僚主义是不可能通过军事行动或者政治改造完全克服的。尤其是在列宁晚年的政治遗嘱——《日记摘录》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他的文化革命的思想,提出一系列发展教育、提高劳动群众文化素养的新观点、新措施: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在资产阶级社会从来没有的永远也无法达到的高度;国家真正要关心的不是出版机构的数量,而是究竟有多少读书的人,怎样让更多的人进行阅读;等等。他认为进行文化革命不仅是苏俄民主政治建设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文化任务”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0.。
三是精简国家机关。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设立13个部级工作机关。那时的苏维埃机关人员较少,国家官吏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管理国家的热情,办事效率奇高,这是旧政权永远无法拥有的现象。但是,随着苏俄国内战争的爆发,城市工人中最有觉悟的阶层都投入到紧张的军事工作中去,而劳动群众较低的文化水平致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参与到国家官吏当中。吸收旧政权的管理人员参与到苏维埃政权的管理当中就成为逼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带来的国家机关的臃肿和工作人员的急剧膨胀,并产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为反对国家管理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列宁在1918年的《关于苏维埃机关管理工作的规定草稿》指出:“要明确各个委员或负责人员的分工和责任。”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9.试图通过这种办法同拖拉主义和营私舞弊现象作斗争,并清除混入苏维埃政权中的坏人。1919年6月5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关于苏维埃机关精简人员办法的决定草案。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一方面动员新老党员参加到军事管理机构中来,另一方面也不忘改善和精简非军事管理机构。在1919年多次主持关于精简非军事管理机构的会议,之后成立莫斯科精简委员会。1921年1月20日,列宁专程了解莫斯科精简委员会的工作并督促为其增加干部,以便其更好地承担起“精简”的责任。1922年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草案中提道:“必须把各种委员会的数量精简到最低限度。”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9.列宁在1922年1月和2月给瞿鲁巴信中曾多次提到要通过精简苏维埃官员人数的办法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宁更是清晰地表达出要尽量削减国家机关非绝对必要的一切。
四是建立健全监督监察体系。列宁设想了一整套的监督和监察体系,来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制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群众的外部监督和监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在建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时就建立了许多流动检查小组,其中就有监察员。1918年成立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总揽全国的监察工作,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1919年设立中央控告检举局,接受并审理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端行为的揭发。1920年俄共(布)九大认为必须成立监察委员会,同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1920年在吸收大量的工农群众的前提下设立工农检查院,保证人民能够行使监督权,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监察委员会条例并设立中央和各省监察委员会,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这一党和苏维埃的联合监察机构。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工农检查院的威信,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最终成为党的最高代表会议,把党外监督和党内监督良好地结合了起来。列宁强调,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们“应该不顾情面,应该注意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书记,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7.。上述主张就形成了列宁关于国家监督检查体系的架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俄国家政治体制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