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宽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在“体育强国”战略部署感召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而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义不容辞。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开展心理训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升育人作用显著,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良好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个性良好、适应能力强、心态健康等方面。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从引导大学生对自我的理性认知、情绪把控、受挫能力等方面来开展,使大学生能够在理性看待自我运动不足的同时,充分把控自我消极情绪,如失落、焦虑、烦躁等,进而在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的同时,逐渐提升自身的受挫能力。[1]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排球教学为例,针对大学生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实施情况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排球是一项集技术、战术为一体,对抗性极强,技术要求高,集体共同参与的项目。研究表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区别不大的前提下,心理因素就成了决定性因素。[2]在实际比赛中时常出现,因心理素质不佳而导致输掉比赛的情况发生。因此,心理训练对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调解、增强学习效果、锤炼意志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成长表现出“一高一低”的特点:高,是指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长的高期望;低,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受力低,面临着自我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以及学习障碍等问题。事实上,面对高校校园生活的改变,大学生集体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部分容易产生焦躁、悲伤等负面情绪,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层出。另外,高校排球教学中有很多难点,不少学生在比赛失误、学习不佳时,会出现低落情绪。心理训练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手段,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渗入,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一环,能够显著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心理调适的方法,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能够沉着冷静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摒弃杂念,使之在放松的情绪状态下,发挥出最好水平,越挫越勇。因此,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对提高心理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包括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
高校排球教学中涉及大量重复练习,容易造成枯燥感,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内驱力不足影响其学习效果。心理训练的植入,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他们的积极能动意识,使之从内心深入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基于此主动深入其中,探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作用下,能够刺激学生的有效行为,驱动他们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在面对复杂的排球技能学习时,严格要求自己,在整个能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慌不乱、不骄不躁,从而全面深入学习。同时,有效的心理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继而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善于从他人身上找长处,激励自我改进和完善,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如此,潜移默化中还有利于建构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中轴,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排球本身作为一类竞技性体育项目,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有显著作用,在与心理训练的耦合发展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体验到成长的愉悦。大学生正值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多数处在长辈无尽的关怀当中,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或磨难,做起事情来持久性不足。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帮助其纠正性格不足、完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自信、乐观,并通过创造挫折场景,使之稳重、谦逊、坚持。心理训练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展开,不仅利于他们排球方面的成绩提高,还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其生活,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或挫折,都能勇往直前,通过自我暗示、心理调节等方式,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将使之终身受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受益面,建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如上文件精神指导下,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已然成为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与支持。教师作为教学行为主导,他们的综合素质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摆正师资战略定位,将之视作系列教育改革的基点和起点,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强化从业教师的能动意识,全面剖析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作用意义,不断充实他们的学识涵养结构,促进教练员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扩大服务影响范围。
正是基于心理训练的重重价值,是高校排球教学体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要有机地与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重置校本课程,长期、细致地开展下去,从而形成学生稳定的心理状态,为之在排球运动中发挥自身最佳水平打下基础。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基于高校排球教学即有的框架结构,设置心理训练专项课程,调配好与身体素质训练、技能战术训练之间的时间安排,在保证学生训练时间和课堂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抽出专门时间进行心理课程讲解。教会学生正确的心理调控方法,帮助其完成系统的知识建构。[3]同时,高校及教师还需深入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研,寓于真实的场景环境,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梳理总结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找准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加强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提高相关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不定期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其目标着力点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要有机地将排球教学与心理训练结合,寓于难点项目中,创造挫折或困难场景,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从而使之心理问题暴露出来,继而通过对应的心理调节方法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差异,分析排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心理暗示、控制训练、表象训练、放松训练等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活动。例如,在击球和扣球的技巧学习中,教师紧密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指出“只要多加锻炼都可以熟练掌握”,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改善训练质量。同时,在激烈的对抗赛中,关注失利一方队员的心理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安抚,帮助其找寻失利的原因,肯定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表现,指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扭转比赛局面。此外,还应注意大学生的注意力训练,通过噪音运动环境的布置,让大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找到心理情绪调试的最佳方式,降低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比赛活动中来。[4]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的主观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即使在一支排球运动队伍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差别,并随着训练深入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要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特点,有的放矢地展开分层心理训练,制定个性化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如此才能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教师要善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学生日常排球训练记录,根据相关数据反馈,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素质等情况,继而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展开心理训练。例如,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容易骄傲自满,在排球教学中应当对其严格要求,摆正他们正确的学习心态;部分学生自卑自律,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排球训练中的投入认真刻苦,教师则需给予更多的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能动行为,使之进一步释放潜力,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有着多重方面的价值意义,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与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而言,要依托高校现有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积极开展排球体育训练专题研发工作,并设立心理训练研讨小组,尽快完善建设排球心理训练专项课程,并将之有机地寓于难点教学中,通过分层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