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原有分布在不同部门、环境中的零散财务相关数据经过一体化、集成化的综合处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财务流程更加清晰可控,也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无论是在教学投入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获得了相较以往更加丰富的支持,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与范围持续扩张。而大数据技术的完善与广泛应用,创新了高校财务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方式,切实带来了更新、指引了新方向。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高校财务管理,不但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模式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收集、整合与分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1]。同时,数据授权及数据保密功能还进一步加强了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了财务数据的外泄。此外,信息化后的财务数据可以通过备份与恢复功能,为高校财务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调用的便捷性提供技术保障。最后,海量规模的信息化财务数据通过计算机数据二次整合与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找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点,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在我国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下,高校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不但涵盖了传统教育事业中的常规性收入和支出,还增加了规模持续扩大的国家教育经费拨款等内容,增加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凭借大数据信息技术所构建所信息化平台,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简便的系统操作来实现数据的收集、整合、关联分析,极大地简化了过往工作中的复杂流程、降低人工处理工作量。大数据技术不仅有效地降低了高校财务管理成本,还将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从大量、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拥有更多精力用于强化财务管控能力、综合业务能力上,不断完善、提升自我。
用大数据分析参与管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长期发展以来,高校的财务管理已形成一整套固化的基础传统管理模式,虽然现行工作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只要没有危机事件、不犯错误,管理部门不愿意过多地尝试变革,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改变目前的决策过程,寻求一些突破。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报账核算,重复的数据填报,信息化技术使用得较少,财务实时监督、监控模块缺失,财务管理的分析决策职能未能突显,为学校战略发展提供数据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将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业务的连通性相对较弱[2]。甚至,全国众多类似的高等院校之间可公开的数据也没有得到整合,收集信息的方法、手段缺失,多数仍通过频率低、过程复杂,形式化的短暂的沟通研讨交流,实现管理方法上的优化创新。数据分析不能最大的发挥效能,不能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数据及可复制的管理办法。业务和财务信息不同步会导致计算分析结果出现错误和误差,容易造成财务风险,让学校蒙受损失。
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大数据思维,未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没有认识到大数据能提高管理质量,提升对教职工的服务水平,增加师生的满意度。部门对员工的大数据知识培训和教育普及不够重视,过度关注政策、制度对财务规范的影响,忽视了新技术创新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财务人员只负责自己对口的业务数据收集,各岗位分散收集对该工作有用的信息,缺乏统一性、连续性、共享性,不做整合的数据,看不出太多的章法,无法呈现规律。
鉴于大数据技术下的财务管理明显的优势,已被广大高校采用,实现了线上缴费、无现金报账以及一体化平台的财务管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增强了财务工作的运作效率,但在预算管理模式上还未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首先,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核心,首选要考量的是在大数据技术下的预算管理各环节是否得到了合理、科学、严谨的设置、是否能够无障碍执行。首先,预算管理模块中包含了全面管理、分级管理以及项目化管理等内容,要在信息数据平台上实现预算与和旋一体化管理,做好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的同时,将财务信息化建设充分融入预算的编制、分配、执行、监督、控制以及预算考核等各个组成模块中[3]。
再次,高校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数据是不断变化的,相对来说,动态的财务数据对于高校管理者做出准确决策也更有价值。由此,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动态财务数据监测与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与影响因素,尤其在编制预算时,结合历史数据与动态数据分析进行同比与环比,从多个层面强化对预算管理的控制,及时监测预算与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偏离,找出问题加以完善与引导,切实保障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增强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取关联业务、关联部门的相关数据作为预算数据支撑,有效的剔除“高估预算”的情况,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可以测算出预算数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支出大致分布时点,作为执行与监督的重要依据,为均衡预算支出管理提供支持,提高预算支出的质量。
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其中核算系统对内计入财务系统,对外还要连接高校教务、固定资产、校园数字化以及职工工资发放与报销接口,使各职能部门都能通过财务综合管理平台中的核算系统模块查看各自的各项费用使用、报销情况。另外,财务信息化平台还打破以往各个部门数据信息独立的不良局面,完整地将各个职能部门与功能衔接起来,如线上审批、业务办理预约、费用申报等[4]。教职工还能通过在线上传票据信息进行报销,通过一体化的流程直接上报、审核、报销到关联的个人账户中,并用可视化的流程图告知申报人审批进度、票据合规信息以及款项发放进度等。财务部门通过系统后台,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提供无纸化智能服务。最终,高校的核算系统还可以与外部税务系统打通查询接口,在线核查发票真伪,节约财务审核时间与缩短审批流程。
高校间联动起来,加大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规范大数据信息的收集过程,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加强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能力,减少互有交叉的数据信息填报,减少基层的工作量,提升办事效率。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设置智能报账平台,简化行政流程,更快、更准确地分析师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可以针对性的规划线下财务窗口服务时间,做好人员调配,减少时间上的浪费,将时间聚焦在其他管理工作上,集中精力办成事、办好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数据与监控系统集成,形成数据的可视化,将数据用视觉的形式展现给师生,让工作由繁入简,通过视觉冲击,将师生的抱怨有效地变为支持。
人力资源是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力量,只有掌握了专业技术,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时,就需要做好专业人才队伍的招聘渠道拓展,积极从各行业中寻找合适人才,做好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加大财务激励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外部招揽具备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专人;另一方面,从高校内部挑选人员进行培养。无论是从哪个方向获取到人才,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信息化与财务专业知识学习,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环境,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引入了大数据技术的管理平台从根本上提高了财务管控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其优势已被广大高校所认可。信息化建设也是我国当前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将各业务流程有机融合,合理配置高校内的各项资源,有效地降低了高校运行成本。各大高校也要牢牢抓住科技变革机遇,充分探索财务数据信息的潜在价值,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相关链接
对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Big 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